原因在于 Lua 的相关实现中,长度是从最大的数组索引处开始查找的,如果发现该处的元素不为空(nil),就直接向后查询. 在上面的例子中, Lua 首先检查 t[4](t 的最大数组索引为 4),发现不是空元素,于是直接向后查询,发现不存在 t[5] 元素,于是便返回了 4(作为 table 的序列长度,下同). 我们接着来,考虑...
这样根据我们前面看的函数,第四个是 nil,所以用二分法找出的长度是 2。 这样是 lua 数组里面如果 nil,可能会导致的坑,当然只是 rehash 导致的。
UTF-8 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它是一种变长的编码方式。它可以使用1~4个字节表示一个符号,根据不同的符号而变化字节长度。 对于单字节的符号,字节的第一位设为0,后面7位为这个符号的 Unicode 码。取值0-127,与标准ASCII 码一一对应。标准ASCII 码表见附录。 对于n字节的符号(n > 1),第一个字节的前n位都...
字符串的长度是它的字节数(就是以一个字符一个字节计算的字符串长度)。 table t 的长度被定义成一个整数下标 n 。 它满足 t[n] 不是 nil 而 t[n+1] 为 nil; 此外,如果 t[1] 为 nil ,n 就可能是零。 对于常规的数组,里面从 1 到 n 放着一些非空的值的时候, 它的长度就精确的为 n,即最后...
首先是关于字符长度的一些结束(可以不看) 在Lua 中,获取字符串长度我们一般使用 #str(不建议使用 string.len(str) )! localstr ="abc"locallen = #strprint(len)--3str="你们好"len= #strprint(len)--9 疑惑: 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为啥字符串 abc 的长度为 3,而字符串 你们好 的长度却是 9 呢...
1.代码 -- 创建一个表并添加一些元素 local myTable = {10, 20, 30, 40} -- 打印表的长度 print(#myTable) -- 输出 4,因为表中有 4 个元素 -- 使用 # 来遍历表中的所有元素 for i = 1, #myTable do print(my
在Lua中,可以使用#操作符来获取字符串的长度。下面是一个示例: local str = "Hello, World!" local len = #str print(len) -- 输出 13 复制代码 在上述示例中,#str返回字符串变量str的长度,然后将结果赋值给变量len,最后打印出字符串的长度为13。 0 赞 0 踩...
总之,在lua中,通过string.len获取的字符串的字节长度,采用utf-8存储的。 在网上下载一份,获取lua字符长度的方法 -- 获取字符串的长度(任何单个字符长度都为1) function getStringLength(inputstr) if not inputstr or type(inputstr) ~= "string" or #inputstr <= 0 th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