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LBP的C端区与CD14结合,形成LPS-LBP-CD14复合物。当转递任务完成后,LBP便从复合物中脱离出来,重新投入到转运功能的再循环中,持续为LPS的生物学效应“保驾护航”。
在没有LBP存在时,LPS与CD14分子细胞的结合速度相较于有LBP存在时,会下降1000倍以上。虽然高浓度的LPS能够直接作用于巨核细胞,但LBP在促进LPS诱导巨核细胞产生炎症介质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LBP与LPS结合后,能够显著增强巨核细胞对细菌的吞噬能力,同时促进TNF-α的分泌。
LPS-LBP复合物可促进巨噬细胞中特定基因(相关基因、细胞因子)的表达。脂多糖(LPS)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之一,可引起炎症反应及胰岛B细胞的功能变化,是胰岛B细胞合成胰岛素减少,所以若降低血浆中的LBP,可以减弱LPS对胰岛B细胞的作用,进而增加胰岛素的含量,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的摄取、利用和储存。(3)①“*...
LBP(脂多糖结合蛋白,lipopolysaccharide-binding protein)与LPS中的脂质A有高度亲和性,可以及时识别LPS及细菌表面的LPS,并与之结合,通过以下两个环节表现出其生物学效应。1、介导炎症反应 一方面,LBP通过mCD14激活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使其产生TNF-α、IL-1、IL-6、IL-8等介质,其中TNF-α在...
4.脂多糖(LPS)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组成成分,当肠道内革兰氏阴性菌过多时,进入血液中的LPS增多,引起机体产生图示反应,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LPS_LBP(脂多糖结合蛋白)LPS-LBP复合物结构A胰岛素合成减少细胞死亡信号分子吞噬细胞胰岛B细胞A.吞噬细胞能够参与特异性免疫,具有特异性识别抗原的功能B.图中的信号分子可与...
LPS对组织巨噬细胞的激活作用也需要血清LBP的协同作用。有LBP或血清存在时,0.1ng/ml S型或R型LPS即可刺激腹腔巨噬细胞、肺泡巨噬细胞分泌高水平细胞因子,且与LBP呈剂量依赖性。无血清或LBP存在时,100ng/ml LPS才能刺激细胞分泌TNFα。说明LBP可使巨噬细胞对LPS的敏感性提高1000倍。Northern斑点分析显示,LBP...
当对LBP进行显性失活突变,使其无法表达时,LPS刺激TNF-α产生的效应会大幅下降。(二)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加重炎症 LBP还能通过可溶性CD14(sCD14)激活途径,对血管内皮细胞造成损伤。这不仅促进了炎症介质向血管外渗透,还促使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免疫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并进一步进入炎症组织,从而...
脂多糖结合蛋白(LBP)重组蛋白 Recombinant Lipopolysaccharide Binding Protein (LBP) LPS-Binding Protein来源:原核表达宿主:E.coli内毒素水平:<1.0EU/µg(LAL法测定)亚细胞定位:分泌预测分子量:52.4kDa实际分子量:52kDa(差异分析请参阅说明书)片段与标签:Asn27~Val481 with N-terminal His Tag...
LPS结合蛋白(lipopolysaccharide bindingprotein,LBP),是存在于正常人和动物血清中的一种糖蛋白。因其对细菌内毒素(endotoxin),即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中的类脂体A具有高度亲和性,易与LPS结合而命名〔1-3〕。LBP最早由Tobias等〔1〕于1986年,从急性反应期的兔血清中发现并分离;Lei等〔2〕于1988年,从大鼠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