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 一篇文献说,LC3-II疏水极性较强,所以电泳迁移率比LC3-I快.LC3-II的实际分子量比LC3-I大,但是表观分子量较小,在SDS-PAGE电泳中,LC3-II分子量定量为14kD,LC3-I分子量定量为16kD.可以看下面这篇文献的Introduction部分...结果一 题目 LC3 2为什么比LC3 1跑的更靠下?不是分子量更大吗? 答案 一篇文献...
此外,LC3-II的分子量约16KD,LC3-I在电泳后停留在14KD处,两者均为小分子量蛋白,且差距仅2KD。因此在WB时要注意使用高浓度分离胶进行分离(建议约15%),转膜时使用小孔径0.2um的NC膜,采用恒流200mA,转膜40min即可。通过以上步骤,你可以更准确地检测细胞自噬水平,为研究细胞生物学提供有力支持。0 0 发表评论 发...
LC3-I 和 LC3-II 是小分子蛋白 LC3-I 的分子量约 16 KD,由于 LC3-II 接合了 PE 基团,所以理论上,LC3-II 的分子量比 LC3-I 更高。但是,由于带负电的 PE 改变了 LC-II 的性质,使其疏水性更强,导致其在电泳中迁移率更高,所以,LC3-II 在电泳后,停留在了更小分子量(约 14 KD)处。 小分子量、LC...
LC3-I 和 LC3-II 是小分子蛋白,虽然理论上LC3II分子量更大,由于带负电的PE改变了LC3II的性质,使其疏水性更强,导致其在电泳中迁移率更高。所以,LC3II电泳后停留在更小分子量(约14kDa)。 5.由于LC3-I 与 LC3-II 分子量小,又仅有 2 KD 差异,WB注意选用高浓度分离胶(约15%),转膜使用0.22μm转印膜,...
LC3-I 和LC3-II 是小分子蛋白 LC3-I的分子量约16KD,由于LC3-II接合了PE基团,所以理论上,LC3-II的分子量比LC3-I更高。但是,由于带负电的PE改变了LC-II的性质,使其疏水性更强,导致其在电泳中迁移率更高,所以,LC3-II在电泳后,停留在了更小分子量(约14KD)处。
LC3-I的分子量约16KD,由于LC3-II接合了PE基团,理论上LC3-II的分子量比LC3-I更高。但是,由于带负电的PE改变了LC-II的性质,使其疏水性更强,导致其在电泳中迁移率更高,所以在SDS-PAGE中LC3-II显得分子量比LC3-I小。 LC3-I与LC3-II仅有2KD差异...
自噬发生时,LC3 蛋白合成后立即在其羧基端被 Atg4 所剪切,产生细胞浆定位的 LC3-I。在自噬过程中,LC3-I 会被包括 Atg7 和 Atg3 在内的泛素样体系所修饰和加工,产生分子量为 14kD 的 LC3-II,并定位到自噬小体中。LC3-II 的含量和发生自噬的程度成正比,LC3-II/I比值的大小可估计自噬水平的高低。得益...
●预测分子量:LC3-I为18 kDa, LC3-II为16 kDa ●MEF +/- 饥饿处理2小时 ●SDS-PAGE (MEF溶解物 15 µ/lane, 15% gel) ●转移到PVDF膜上 (半干转印, 100 mA/gel 1小时) ●LC3B免疫印迹 ●ECL曝光5分钟 ●最佳稀释率由用户自行决定。
LC3-I的稳定性受到反复冻融的影响,因此样品处理时需格外注意。在细胞裂解后,短暂冰上超声有助于LC3从膜上分离,避免影响检测结果。LC3-I与LC3-II的分子量差异微小,但LC3-II的疏水性改变使其在电泳中显示在较小的分子量位置。因此,使用高浓度分离胶和小孔径转印膜是保证准确分离的关键。总的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