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be-proxy 在 ipvs 模式下自定义了八条链,分别为 KUBE-SERVICES、KUBE-FIREWALL、KUBE-POSTROUTING、KUBE-MARK-MASQ、KUBE-NODE-PORT、KUBE-MARK-DROP、KUBE-FORWARD、KUBE-LOAD-BALANCER ,由于 linux 内核原生的 ipvs 模式只支持 DNAT不支持 SNAT,所以kube-proxy的ipvs模式仍需要依赖iptables 规则。 数据包首先进入...
在IPVS模式下,kube-proxy直接与内核交互进行配置,通过修改IPVS表来更新网络规则。这使得配置更新更加高效和可靠。 在iptables模式下,kube-proxy需要生成一系列的iptables规则来实现服务代理。当Service或Endpoints发生变化时,kube-proxy需要删除旧的规则并添加新的规则,这可能会导致短暂的流量中断。 可用性: IPVS模式在某些...
这使得ipvs在处理大量并发连接时性能更高。 哈希表:ipvs使用哈希表来存储连接状态,这比iptables使用的树结构更高效。 扩展性: ipvs支持更多的后端目标(Real Servers),这意味着它可以更好地支持大规模集群中的服务。 ipvs在连接负载均衡方面更加灵活,提供了多种负载均衡算法,如轮询、最少连接数等。 资源占用: ipvs的...
四. kube-proxy 工作原理 (userspace, iptables, ipvs) kube-proxy当前实现了三种代理模式:userspace, iptables, ipvs。其中userspace mode是v1.0及之前版本的默认模式,从v1.1版本中开始增加了iptables mode,在v1.2版本中正式替代userspace模式成为默认模式。也就是说kubernetes在v1.2版本之前是默认模式, v1.2版本之后...
然而,kube-proxy 编程 iptables 规则的方式意味着它名义上是一个 O(n) 风格的算法,其中 n 大致与集群规模成正比(更准确地说,是与服务的数量和每个服务背后的后端 pod 数量成正比)。 背景:IPVS 代理模式 IPVS 是一个专门为负载均衡设计的 Linux 内核功能。在 IPVS 模式下,kube-proxy通过编程 IPVS 负载均衡器...
kube-proxy 是 Kubernetes 中的关键组件。他的角色就是在服务(ClusterIP 和 NodePort)和其后端 Pod 之间进行负载均衡。kube-proxy 有三种运行模式,每种都有不同的实现技术:userspace、iptables 或者 IPVS。
kube-proxy是 Kubernetes 的元件,可處理叢集內服務的路由流量。 上游kube-proxy中有兩個後端可供第 3/4 層負載平衡使用:iptables 和 IPVS。 iptables是大部分 Kubernetes 叢集中使用的預設後端。 其簡單且受到妥善支援,但不像 IPVS 一樣有效率或聰明。
在一个网络包进入Linux网卡后,有可能经过这上面五个Hook点,我们可以自己写Hook函数,注册到任意一个点上,而iptables和ipvs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实现的。 二、iptables 代理模式 iptables模式下 kube-proxy 为每一个pod创建相对应的 iptables 规则,发送给 ClusterIP 的请求会被直接发送给后端pod之上。
基于iptables:kube-proxy通过监听Kubernetes API Server的Service对象的变化,根据Service中配置的Labels来动态地生成iptables规则,实现Service的负载均衡。 基于ipvs:kube-proxy通过监听Kubernetes API Server的Service对象的变化,根据Service中配置的Labels来动态地生成ipvs规则,实现Service的负载均衡。相比于iptables,ipvs具有更高...
在IPVS 模式下,kube-proxy监视Kubernetes服务和端点,调用 netlink 接口创建 IPVS 规则, 并定期将 IPVS 规则与 Kubernetes 服务和端点同步。访问服务时,IPVS 将流量定向到后端Pod之一。IPVS代理模式基于类似于 iptables 模式的 netfilter 挂钩函数, 但是使用哈希表作为基础数据结构,并且在内核空间中工作。这意味着,与 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