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此,东华大学杨建平和马元元等采用简单的热聚合方法,通过调节前驱体中Cu与g-C3N4的比例,合成了负载在不同中心距和配位环境的g-C3N4催化剂(简称Cux-CN)上的Cu单原子。Cux-CN催化剂的合成-结构-活性分析表明,固定在g-C3N4氮空穴中的Cu单原子对CH4的生成具有高活性和选择性。结果表明,最优的Cu0.05-CN...
吸附在Cu2O表面的g-C3N4-a和g-C3N4-b如图2所示,尽管存在结构畸变,但g-C3N4在吸附过程中依旧存在,因为没有发生C-N裂解。最活跃的边缘N1原子(2.00 Å)之间的N-Cu键相互作用导致g-C3N4吸附。除了通过叔氮原子将g-C3N4连接在一起外,一些sp2 C原子还参与C1-O (1.36 Å)和C1-Cu (2.10 Å)键的相互作用,...
所得复合膜厚度为25~29 μm,与Nafion 211膜(25 μm)相近。1.2 Nafion/g-C3N4复合膜的表征及性能测试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表征:利用红外光谱仪表征g-C3N4及膜的官能团结构,透射模式测试,波数4 000~400 cm-1,分辨率4 cm-1。对g-C3N4及膜进行X射线衍射(XRD)分析,光源为CuKα,加速电压为40...
Cu-64标记黑磷纳米片 Co修饰的黑磷纳米带 CN/rGO@BPQDs BPQDs@ss-Fe3O4@C BPQDs/Ti3C2@TiO2 BPQDs/PMMA复合纳米纤维薄膜 温馨提示:西安齐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供应的产品仅用于科研,不能用于人体和其他商业用途axc,2021.06.11 价格说明 价格:商品在爱采购的展示标价,具体的成交价格可能因商品参加活动等情况发生变化...
最活跃的边缘N1原子(2.00 Å)之间的N-Cu键相互作用导致g-C3N4吸附。除了通过叔氮原子将g-C3N4连接在一起外,一些sp2 C原子还参与C1-O (1.36 Å)和C1-Cu (2.10 Å)键的相互作用,加强了g-C3N4在Cu2O表面的吸附。 图2 g-C3N4对Cu2O(1 1 1)的吸附:(a) g-C3N4-a, (b) g-C3N4-b。
通讯作者:Ping Yang,San Ping Jiang通讯单位:科廷大学 研究内容:通过两步热聚合工艺将铜(Cu)簇结合到石墨氮化碳 (g-C3N4)中,形成基于黑色g-C3N4纳米片的优质铜簇复合材料 (Cu-g-C3N4) 具有高效的电荷转移特性和增强的光催化活性。Cu-N键是通过铜原子(使用Cu(II)乙酰丙酮化物作为Cu源)通过机械化学反应插入双...
计算发现,Cu位点具有较好的H2O2吸附能力,Fe位点更易活化H2O2分解。双金属的CuFeO 量子点可以结合二者的优点,达到H2O2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活化平衡,克服单金属位点催化过程中H2O2吸附-活化的不协调。因此,开发的CuFeO QDs/g-C3N4杂化材料实现了污染物吸附,光催化和芬顿氧化的多重协同,共同促进对污染物的高效降解。
那么,有无可能使单原子负载在高比表面积催化剂的表面以实现液相有机分子的高选择性氧化呢?近日,北京科技大学的黄秀兵副教授与德国波鸿鲁尔大学的彭宝祥团队通过将吸附在介孔g-C3N4表面Cu-EDTA前驱体煅烧,制备了一种高性能的介孔g-C3N4负载Cu单原子用于液相环己烯氧化的催化剂。
铜基底生长碳纳米管薄膜(Cu-CNTs) 铜镀镍基底生长碳纳米管薄膜(Cu/Ni-CNTs) 铜箔基底生长碳纳米管(催化剂铁Fe) 铜箔基底生长碳纳米管(催化剂镍Ni) 铁氧化物修饰的多壁碳纳米管 铁酸锌负载碳纳米管 温馨提醒:仅供科研,不能用于人体实验AXC.2024.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