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EPSP是局部电位,而不是动作电位; (4)EPSP是突触后膜离子通透性变化所致,与突触前膜无关。 2、IPSP特点: (1)突触前膜释放递质是Ca2+内流引发的; (2)递质是以囊泡的形式以出胞作用的方式释放出来的; (3)IPSP是局部电位,而不是动作电位; (4)IPSP是突触后膜离子通透性变化所致,与突触前膜无关。 参考资...
EPSP和IPSP是神经科学中的专业术语,分别代表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EPSP(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EPSP,全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是神经元间传递兴奋信号的关键机制。当神经冲动传入神经末梢时,兴奋性神经递质(如谷氨酸、天冬氨酸等)从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并与突触后膜...
ipsp使突触后膜的兴奋性降低,因而出现抑制效应。这种兴奋性和抑制性电位的相互影响决定着特定的神经元是否有可能在特定时刻发放动作电位——引起神经兴奋或抑制。 突触传递类似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信息传递,是一种“电-化学-电”的过程;是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或抑制性递质引起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或抑制性...
IPSP: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在递质作用下发生超极化改变,导致该神经元对其它刺激的兴奋性降低,这种电位变化称为IPSP。 EPSP: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在递质作用下发生去极化改变,导致该神经元对其它刺激的兴奋性增高,这种电位变化称为EPSP。是突触后膜产生的局部兴奋,可以发生总和。
EPSP即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前纤维末梢释放的递质作用于突触后的神经元,提高突触后膜对Na+、K+、Cl-,尤其是Na+的通透性,使突触后膜去极化,降低膜电位,增强突触后膜兴奋性,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IPSP即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前纤维末梢释放的递质作用于突触后的神经元,提高突触后膜对K+、Cl-,特别是Cl-的通...
IPSP和EPSP是神经生理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它们分别代表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和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以下是对这两个概念的详细解释: ### IPSP(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 **定义**:IPSP是神经元间通过突触传递抑制性信号时,在突触后膜产生的局部超极化电位变化。 * **产生机制**:当抑制性神经递质(如GABA、甘氨酸)作用于...
简述EPSP和IPSP的产生机制。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答: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在递质作用下发生去极化改变,导致该神经元对其它刺激的兴奋性增高,这种电位变化称为EPSP.是突触后膜产生的局部兴奋,可以发生总和。 突触下膜在化学递质作用下,引起细胞膜对Na+、K+等离子的通透性增加(主要是Na...
EPSP:表现为膜电位升高,象征着神经元的兴奋状态。IPSP:表现为膜电位降低,这是神经元受到抑制的信号。作用效果:EPSP:促进神经元的兴奋。IPSP:对神经元产生抑制作用。生理意义:EPSP和IPSP共同调控神经元之间的交互,维持神经网络的正常功能。它们在神经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和...
EPSP、IPSP,(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定义、___EPSP突触后膜在某种神经递质作用下产生的局部去 极化电位变化称为~。机制是兴奋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相应受体, 使某些离子通道开放,后膜对na+、k+的通透性增大,且na+流大于k+外流,导致后膜出现局部去极化。意义:使神经细胞兴奋性提高。 ②IP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