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SP是指兴奋性突触后电位,英文名: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简称EPSP。是指由兴奋性突触的活动,在突触后神经元中所产生的去极化性质的膜电位变化。机制:
IPSP: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的递质),导致突触后膜主要对Cl-通透性增加,Cl-内流产生局部超极化电位。EPSP:兴奋性突触后电位,英文名: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简称EPSP。是指由兴奋性突触的活动,在突触后神经元中所产生的去极化性质的膜电位变化。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的区别? 答案: 点击查看完整答案手机看题 问答题 何谓肺表面活性物质,其功能及生理意义? 答案:由肺泡壁Ⅱ型细胞分泌的脂蛋白混合物,其主要成分是二软脂酰卵磷脂。生理作用: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生理... 点击查看完整答案手机看题 问答题 试述临床给病人静脉注射甘露...
- 突触前抑制:通过轴突-轴突式突触,使突触前膜去极化,减小动作电位幅度,进而使Ca²⁺内流减少,神经递质释放量降低,最终使突触后膜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减小。 - 突触后抑制: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使突触后膜对Cl⁻等通透性增加,产生超极化,形成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作用效果 - 突触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