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 A 解偶联剂(uncoupier)可使氧化与磷酸化的偶联相互分离,基本作用机制是破坏电子传递过程建立的跨内膜的质子电化学梯度,使电化学梯度储存的能量以热能形式释放,ATP的生成受到抑制。如:二硝基苯酚(dinitrophenol,DNP);解偶联蛋白(uncoupling protein,UCP1)。
百度试题 题目2,4-二硝基苯酚抑制氧化磷酸化的机制是() A. 解偶联 B. 抑制电子传递 C. 抑制ATP合酶 D. 与复合体Ⅰ结合 E. 与复合体Ⅱ结合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A.解偶联 反馈 收藏
百度试题 题目2,4二硝基苯酚影响氧化磷酸化的 作用机制是A.使氧化与磷酸化解偶联B.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酶C.阻断呼吸链复合体 Ⅲ 中的电子传递D.使线粒体 DNA 发生突变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A 反馈 收藏
百度试题 结果1 题目2,4 一二硝基苯酚克制氧化磷酸化机制是: A. 解偶联 B. 克制电子传播 C. 克制ATP 合酶 D. 和复合体I 结合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A 反馈 收藏
2,4-二硝基苯酚抑制氧化磷酸化的机制是() A解偶联 B抑制电子传递 C抑制ATP合酶 D与复合体Ⅰ结合 E与复合体Ⅱ结合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 略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小额打赏 169人已赞赏
2,4—二硝基苯酚的氧化磷酸化解偶联机制是什么?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答:NADPH与NADH的区别在于:前者的腺苷部分分子结构中的2’—羟基为磷酸所酯化。NADPH几乎仅用于生物分子还原性合成,而NADH主要用于它的氧化过程中去产生ATP.NADPH的2’—羟基上额外的磷酸基可作为标记,以使有关的酶能区别这两类辅酶。
琥珀酰CoA 琥珀酸(底物水平磷酸化,生成1molGTP)延胡索酸(1molFADH2放出)苹果酸草酰乙酸(释放1molNADH)PEP(消耗1molGTP)丙酮酸(底物水平磷酸化,生成1molATP)乙酰CoA(释放1molNADH)TCA循环完全氧化(共生成3molNADH, 1molFADH2,1molGTP) 鱼藤酮抑制复合体Ⅰ,生成的NADH不能进入呼吸链进行氧化。 整个反应共生成2...
2,4-二硝基苯酚抑制氧化磷酸化的机制 解偶联。2,4–二硝基苯酚抑制氧化磷酸化的机制是解偶联。2,4–二硝基苯酚是一种解偶联剂,可使呼吸链的氧化与磷酸化偶联相互分离,基本作用机制是破坏电子传递过程建立的跨内膜的质子电子梯度,使电化学梯度储存的能量以热能形式释放
2,4-二硝基苯酚的氧化磷酸化解偶联机制是什么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答:解离状态的2, 4-二硝基苯酚(不能透过膜)可以接受质子而成为易透 过膜的脂溶状态,将质子带到质子浓度低的一方,这样破坏了质子跨膜梯 度,解除了电子传递过程中的氧化作用与生成 ATP的磷酸化之间的偶联作 用。
2,4-二硝基苯酚(DNP)作为解偶联剂的作用机理是:DNP对电子的传递没有抑制作用,但是它能消除产生ATP合成所需的质子推动力。因为DNP是一种亲脂的弱酸性化合物,它能以中性的质子状态穿过线粒体脂质双分子层的内膜。当存在跨膜的质子梯度时,它在膜的酸性侧结合质子,成为一种中性的不带电荷的状态,通过扩散穿过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