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研究工作是在方柏山教授和姚传义副教授的指导下,主要由博士生张瑷珲(第一作者)完成。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21336009、21736009)的支持。 不同底物浓度下1,3-丙二醇分批发酵过程的动力学模型和实验数据 Time course of 1,3-...
已获得授权中国发明专利:一种混菌发酵甘油生产1,3-丙二醇的方法(ZL 201510212125.5)。 ②厌氧混合菌群C2-2M,以丁酸梭菌为优势菌,可利用粗甘油发酵。该菌群比单菌表现出更强的底物适应能力,两步脉冲批式流加发酵1,3-PDO浓度达到82.66 g/L,生产强度达3.06 g/(L•h)。连续发酵性能稳定,最高可产57.86 g/L ...
因此,需要开发高效的催化剂,使1,3-丙二醇的生成在动力学上更为有利。目前应用于甘油氢解制1,3-丙二醇收率较高的催化剂主要包括Pt-W和Ir-Re体系,以及少量的其他双功能催化体系。本文主要论述Pt-W催化剂体系的发展,综述其甘油选择氢解...
生物酶法生产1,3-丙二醇过程研究 热度: 摘要 本文主要研究了以甘油为底物进行微生物发酵制取1,3一丙二酵的菌种筛 选改良及其发酵工艺优化,形成了一套高产高效的发酵控制策略。发酵菌株为 兼性厌氧的克雷伯氏菌,底物为甘油。出发菌株在紫外诱变的基础上,实施与 ...
1,3-丙二醇的生物合成是曾安平最具代表性的工作之一,该团队开发出一株新型的巴氏梭菌,成功实现了开放式 (无需灭菌) 培养,不需添加酵母粉及其它昂贵培养基成分的高效发酵,将发酵时间缩短一半;并通过开发下游产品分离新方法,成功实现了副产物有机酸的回收利用,可降低近 50% 的生产成本,且实现无废水排放。目前...
内容提示: 精细与专用化学品2002年第13期 技术 进展 Progress 微生物发酵法生产1,3一丙二醇 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 赵红英 程可可 向波涛 刘德华 摘要 微生物发酵法生产l,3.丙二醇(PDO)以可再生资源——淀粉(糖)为原料,具有操作简便、反应条件 相对温和、副产物少、污染少且容易处理等优点。目前,直接利用糖生产PDO...
1,3-丙二醇无腐蚀性、对眼和皮肤无刺激作用。 生产菌株 目前,人们发现的能够代谢产生1,3-丙二醇的微生物菌种都是细菌,这些野生型菌株都只能以甘油为碳源发酵生成1,3-丙二醇菌株集中在肠杆菌科、梭菌属和乳杆菌属。主要有肠道细菌中的肺炎克雷伯氏菌、产气克雷伯氏菌、弗氏柠檬菌以及成团肠杆菌,乳...
随后,利用该菌种进行发酵,从而制取1,3-丙二醇。然而,由于这两种基因来源差异较大,基因重组往往面临挑战,即使重组成功,也难以保证其遗传稳定性。3、工艺设计资料本次设计涵盖了众多工艺资料,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工艺信息,还涵盖了各种方法的动力学研究文章。在本次设计的工艺资料中,不仅包含了异丙醇项目的可行性...
清华大学应用化学研究所刘德华教授等近年来又发明了一种外源添加反丁烯二酸促进微生物合成1,3-丙二醇的方法,适用于1,3-丙二醇的厌氧及有氧发酵过程,其优点在于:可加速菌体对甘油的利用,显著提高1,3-丙二醇浓度和生产强度,降低生产成本。针对1,3-丙二醇发酵过程中副产较大量的有机...
微生物发酵法生产1,3-丙二 醇的常用方式是批式流加发酵,但是发酵时间较长,产物的生产强度较低,而连续发酵生产1,3-丙二醇,通过物料不断流动使发酵达到动态平衡,可有效提高生 产强度.该文以已建立的批式发酵动力学模型为基础,对克雷伯氏肺炎杆菌(Klebsiella pneumoniae HR526)连续发酵生产1,3-丙二醇的工艺进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