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景润的主要成就是证明了“1+2=3”。 ( ) A.正确B.错误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B 1966年,我国年轻的数学家陈景润,在经过多年潜心研究之后,成功地证明了“1+2”,也就是“任何一个大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一 个素数与另一个素因子不超过两个的数之和”。这是迄今为止,这一研究领域最佳的成果,距摘取哥德...
1956年,苏联数学家维诺格拉多夫证明了(3+3)。1958年,我国数学家王元又证明了(2+3)。1962年中国数学家潘承洞证明了(1+5),王元证明了(1+4);1965年,布赫斯塔勃等又证明了(1+3)。“包围圈”越来越小,越来越接近终极目标(1+1)。 1966年,中国数学家陈景润成为世界上距这颗明珠最近的人——他证明了(1+2)...
很多人可能会误解陈景润证明了“1+2=3”,但他其实根本就没有证明“1+2=3”,而且这个公式也不需要证明,因为这是始终成立的恒等式,这是数学公理。事实上,数学家陈景润所证明的是“1+2”。那么,“1+2”是什么意思呢? 关于“1+2”的含义,就需要说到数学上一个至今悬而未解的难题——哥德巴赫猜想。在18世纪...
实际上,1 1等于2,1 2等于3是人们规定的公理,是准则,不需要也不用证明。你明白了吗?
“1+2=3”是一个加法算式,它不需要证明,因为加法属于数学体系的一个公设,所谓公设就是一开始就假定...
"1+2=3"是数学家陈景润证明出来的。陈景润(1933.5~1996.3)是中国现代数学家,他的主要贡献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是1742年由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提出的数学猜想,内容是“任何一个偶数均可表示两个素数之和”。陈景润在1966年攻克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部分,证明了“每个大偶数都是...
在皮亚诺公理之上,人人均知1+1=2、1+2=3……这是普遍公认的数学公理。站在数学的角度,证明这样的“恒等式”毫无意义。而之于众多数学家,他们真正想要证明的是哥德巴赫猜想,而使这一困扰世界的难题向前有更大一步推进的,便是中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证明出了“1+2=3”。
半质数可以用两个质数之积来表示,例如,21是一个半质数,它可以表示为质数3和质数7的乘积。这个定理被称作陈氏定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1+2”。为了证明“1+2”,陈景润足足用了几麻袋的草稿纸,这样的成就在没有计算机帮助的时代十分令人敬佩。在哥德巴赫提出猜想将近300年之后的今天,没人能够更进一步证明“1...
【错误】陈景润1966年发表了《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也被称之为陈氏定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