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陈景润在《中国科学》发布一篇“1+2”(大偶数表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证明文章,立马引起全球范围的轰动,使得世人们认可了他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项目上做出了大贡献。 1742年,德国的数学专家哥德巴赫首先提出数学界的知名猜想,说的是任一大于2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质数之和,在国内我们...
1+1=2是罗素证明出来的。罗素的《数学原理》用了362页才推导出1+1=2这并不奇怪。无论是1+2=3,还是1+1=2,都是数学公理,始终都是成立的,这都是建立在皮亚诺公理之上,证明这样的恒等式没有意义。第二数学归纳法在假如论证在n=k+1时的真伪时,必须以n取不大于k的两个或两个以上乃至全部的自然数时命题...
通过数论中的加权筛法,陈景润证明,任意一个充分大的偶数都能够拆分为1个质数和1个自然数之和,而这个自然数是一个殆质数,它等于两个质数的乘积,结果可以表示为:大偶数=质数+质数×质数,这就是所谓的“1+2”,也被称为陈氏定理。 那么,接下来完全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是否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呢? 绝大部分数学家认为...
人们都说数学都是高智商人学的,确实,这个关于1+1=2都要去证明,这个是在我们这种普通人的眼中来看确实是一个非常可笑的话题,可是在学习数学中的眼中,这是一个永恒的公理,始终都是成立的,这都是建立在皮亚诺公理之上,证明这样的恒等式没有意义,而数学家真正要解释的是哥德巴赫猜想,这一直是当今数学界所未解决的...
前几天,笔者写了一篇严格证明“1+1=2”的文章,引发了广大数学爱好者的激烈讨论。很多朋友都对证明1+1=2的必要性提出了质疑,认为数学家们很无聊,完全没有必要去证明这显而易见的结论。 今天我就对大家提出广泛质疑的几个问题一一进行解答。 首先我们再次回顾皮亚诺公理 ...
1+1=2证明过程:因为1+1的后继数是1的后继数的后继数,即3。所以2的后继数是3。根据皮亚诺公理:如果b、c都是自然数a的后继数,那么b = c;,可得:1+1=2。一个戴德金-皮亚诺结构是这样的一个三元组(X, x, f),其中X是一个集合,x为X中一个元素,f是X到自身的映射,且符合...
1973年2月(40岁),陈景润完成了“1+2”的详细证明,改进了1966年的数值结果……因为工作劳累过度,陈景润病倒了,但是因为经济贫困,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陈景润的领导,就把这个情况往上面汇报。恰好有个新华社记者找到陈景润,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采写了两篇报道文章——一篇题目叫《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陈景润...
很多人可能会误解陈景润证明了“1+2=3”,但他其实根本就没有证明“1+2=3”,而且这个公式也不需要证明,因为这是始终成立的恒等式,这是数学公理。事实上,数学家陈景润所证明的是“1+2”。那么,“1+2”是什么意思呢? 关于“1+2”的含义,就需要说到数学上一个至今悬而未解的难题——哥德巴赫猜想。在18世纪...
1 陈景润1+2证明过程:1+2其实是一种弱化了的哥德巴赫猜想,陈景润证明了任意一个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写成一个素数和最多不超过两个素数之积的和。如果想证明哥德巴赫猜想,那么证明1+2是一步步逼近终极答案的最后一步。这里的1+2不是算术,这是哥德巴赫猜想的一种简单方便的表述。大众所熟知的1+2=,+2=3这...
证明1+2 不好意思,咱们普通人真的看不懂,它不是可以通俗易懂地被描述出来。 (注:原版论文有200页,简化后的版本也有30页!) 贴张图看看,能看懂的举个手 有很多人问:“证明这些与人类生活毫不相关的数学猜想有什么用?” 拿科学举例,科学领域可以分为应用科学和基础科学,应用科学就是技术、航天工程这类研究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