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德巴赫猜想: “ 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素数之和 ”。 这个猜想最早出现在1742年普鲁士人克里斯蒂安·哥德巴赫与瑞士数学家莱昂哈德·欧拉的通信中。当时哥德巴赫的信件的原文是这样的,“任何一个大于2的整数都可以写成三个质数之和”。当时的说法和今天的说法有些不同 , 因是当时的哥德巴赫以及其他数...
1966年,中国数学家陈景润证明了"1+2",即"任何一个大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一个素数与另一个素因子不超过2个的数之和"。这一证明距离猜想成立即"1+1"仅一步之遥。这意味着在陈景润的成果之前,数学界已经接近解决这一著名猜想。哥德巴赫猜想(Goldbach Conjecture)大致可以分为两个猜想。其中,第一个...
哥德巴赫猜想是解析数论中最重要的猜想之一,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742年哥德巴赫给大数学家欧拉的一封信。在信中哥德巴赫提出了他的猜想,用后人整理过的语言,可以这样表述:(1)每一个不小于9的奇数都是三个奇素数之和;(2)每一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奇素数之和。如果猜想二成立,则一个奇数减去3之后可...
什么是"1+1"?看到这个问题,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1+1=2"。事实上,并非那么简单,"1+1"是世界近代三大数学难题之一——"哥德巴赫猜想",至今还没有人能证明。有的人为了攻克这一难关,手不释卷,兀兀穷年,付出了一生的心血。01 1973年,陈景润在《中国科学》发表了"1+2"的详细证明,引起了国际数学界...
1+2其实是一种弱化了的哥德巴赫猜想,陈景润证明了任意一个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写成一个素数和最多不超过两个素数之积的和。如果想证明哥德巴赫猜想,那么证明1+2是一步步逼近终极答案的最后一步。 陈景润 很多人一看到这个1+2就会非常疑惑,怎么1+2还需要证明?这里的1+2当然不是算术,这是哥德巴赫猜想的一种简单...
那么,“1+2”是什么意思呢? 关于“1+2”的含义,就需要说到数学上一个至今悬而未解的难题——哥德巴赫猜想。在18世纪,数学家哥德巴赫提出了一个有关整数分拆的问题,他写信向大名鼎鼎的欧拉寻求证明。 欧拉把哥德巴赫当年提出的猜想改写成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形式: 对于任意一个比2大的偶数,它能够拆分成两个质数之...
而且这里的“2”和“1”都是比喻,2是代表大偶数,1是代表质数,不是原来的计数的概念。 猜想的今身 为了证明2=1+1,先证明2=A+B。 简单说就是,为了证明每个大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质数之和,先证明每个大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殆素数之和,然后再慢慢减少...
“1+1=2”就是指哥德巴赫猜想,华罗庚并没有证明哥德巴赫猜想,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做出重大贡献的中国数学家是陈景润,1957年10月,由于华罗庚教授的赏识,陈景润被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1973年发表了(1+2)的详细证明,被公认为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2013年5月,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研究员...
研究1+1=2,许多人可能觉得这是无稽之谈,因为算法是人类自己定义的,没有值得研究的意义。可是现在要说的数学家陈景润研究的“1+1=2”绝不是简单算法的1+1=2,而是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里的一个研究课题,它指的是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1个质数再加1个质数的形式。“1+2=3”,即大偶数可以表示...
“任何充分大的偶数都是一个质数与一个自然数之和,而后者最多仅仅是两个质数的乘积。通常都简称这个结果为 (1 + 2)。”可以说这时候的陈景润,是这个时代甚至往后推十多年,几十年之内最接近哥德巴赫猜想“1+1”的人了。小结 可以说,陈景润先生的成功,让无数的中国人都知道有这样的一个数学家存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