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幅正在出现的图片应该表明,我们在定义一些有用的“怪异”衡量方法方面走在了正确的道路上。“我们现在知道,对于漂亮的曲线,我们得到密度几乎在所有地方都是1,然后在几个奇怪的点上是1/2。让它成为你的直觉因为它实际上非常接近于准确的猜想。高密度和交叉 让我打破你的幻想一会儿。这并不像看起来那么简单。
在我们的示例中,几乎所有地方的密度都是1 (如果您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请不要担心),然后在孤立的点处密度为1/2或大于1。 这始终是必须的吗?密度可能介于1/2和1之间吗?你能想出一种密度大于1或等于1/2的情况吗?小于1/2有可能吗?试着去想这些看起来是什么样子对理解猜想是有帮助的,但是不要想得太困难,...
展开2条回复 蓝色心情 ... 黎曼猜想的意义更重要 5月前·陕西 1 分享 回复 悲伤无处可逃 ... 所以你不是解释陈氏定理的而是介绍陈景润生平的[微笑][微笑][微笑]我准备学知识来了你搁我这介绍历史好像谁不知道一样[尬笑][尬笑][尬笑] 6月前·山西 12 分享 回复 Math3D会动的数学 作者 ... 一个视...
欧拉在6月30日的回信中注明此一猜想可以有另一个等价的版本:” 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写成两个质数之和”。 原因是: 欧拉认为,大于2 的整数,可以是“3”,“ 5“, ”大于2的偶数“, 以及”大于2 的奇数“,而其中,大于2的奇数可以表示为 “大于2的偶数+3”。 欧拉并将此一猜想视为一定理,认为这个猜...
1)逻辑对称相交 已知命题A:p+q=2m和B:p-q=2n为题设相同,形式相反的对称命题 逻辑运算A*B=(真,假)*(真,假)=(真真)(真假)(假真)(假假) 已知AB两个命题存在部分真,如p=5,q=3满足p+q=8,p-q=2 故可以在对称真集合求 (…
在之后的时光,陈景润紧紧跟在华罗庚身旁,并且深深沉浸在数理方面的研究,终于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下,1966年,陈景润成功证明了"1+2"的理论猜想。 并于1973年,将"1+2"的证明过程发表在《中国科学》上,这一发表,立刻引起了国内,国外数学界的轰动,还把这一理论取名为"陈氏定理",写进各个国家的数学课本里。
那么穷其一生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陈景润,除了“1+2”成果之外,还有其它数学成果吗? (埋头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陈景润) 一、立志破解猜想的少年。 陈景润对于数学的热爱,源于初中时的数学老师,那是一位30来岁的清华毕业生,学识渊博,讲课生动。在他的影响下,少年陈景润对数学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当时的数学教材,他只用了两...
“1+1=2” 著名数学问题之歌德巴赫猜想 主讲人:王庚 讲座简介 1742年,歌德巴赫写信给欧拉,说他想发表一个猜想:“任何大于2的整数都可以写成三个素数之和。” 欧拉回信说:“每一个偶数都是两个素数之和,虽然我还不能证明它。” 欧拉将通信公布于世,请世界上的数学家一同解决这个难题,从此“歌德巴赫猜想”逐渐...
2x – x = x = (2 + 4 + 8 + 16 + …) – (1 + 2 + 4 + 8 + 16 + …) = -1 也就是说 1 + 2 + 4 + 8 + 16 + … = -1 平方根的阴谋 (1) 定理:所有数都相等。 证明:取任意两个数 a 和 b ,令 t = a + b 。于是, ...
1 1+1=2是陈景润证明的。那个猜想不是要证1+1=2,而是要证明一个大于2的偶数能够分解为2个质数之和。陈景润证明的是1+2,不是1+1。陈景润证出来的是1个大于2的偶数能够分解为1个质数与另外2个质数之积的和。1+1=2,这叫公理。证明理论在一些有关数学的文章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中国数学家陈景润成功证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