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五指山加强黎锦人才培养,建立国家、省、市三级非遗名录体系,目前,全市有黎锦技艺代表性传承人66名,3500多人掌握黎锦技艺。非遗工坊遍地开花,黎锦产业链日益成熟,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村秀”成为展示黎锦文化的新舞台。伴着悠扬的黎族歌曲,身着黎锦服饰的模特们依次登场,展现着青春活力与时尚魅力。她们在...
在五指山市黎锦传习所,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刘香兰正席地而坐,编织黎锦。她大半辈子致力于黎锦技艺的传承、创新与推广,至今已是第四十二个年头。黎锦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刘香兰:大概是13岁的时候,我从母亲那儿接过自己的第一架腰织机,从那时候开始跟母亲学习黎锦技艺,15岁就可以独立完成自己的作品。以前编织图...
为推动黎锦时尚化、国际化,去年8月,五指山市与意大利马兰戈尼学院合作开办了黎锦国际化人才培养班,在海南省选拔30名黎锦技艺人才,免费培训两年4个学期。谭朝艳就是其中之一。“皮革与黎锦,能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图案大小不一,也有别样美感”……课堂上,国外知名设计师带来新理念,给了谭朝艳启发,身边的一...
黎族织娘在位于海南省东方市东河镇的家中展示含有黎锦元素的吊坠(2023年6月7日摄)。新华社记者 蒲晓旭 摄 “黎锦技艺的保护传承力度这些年一直在提升。”刘香兰说,政府对这项技艺的重视也推动了黎锦行业发展,她的公司每年营业额已达80万元至100万元。加大财政投入、完善保护机制、增设非遗工坊、建设产业联盟…...
纺是黎锦织造过程的第一步,指将棉、麻等原料加工成纱线,黎族妇女一般使用纺轮、脚踏纺车等纺纱。纺纱前,需先对棉花等进行初加工,脱棉籽、弹棉花等,出线后,还需导纱、上浆,使纱线光滑不起毛,利于穿筘和穿综。染 使用植物染料、矿物染料等给纺好的纱线染色。其中,植物的芯材、树皮、茎块、枝叶、花、果实...
如今,古老黎锦正穿越历史长河,以时尚化、潮流化、年轻化的设计形态融入现代日常生活。12月6日,“黎华锦簇——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保护成就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开展。该展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主办,设“百卉千华”“经纬技忆”“握指成拳”“潮起海之南”4个单元,分别展示...
5月23日,在海南省五指山市文化馆拍摄的黎锦展品。新华社记者 程潇 摄 “创新是最好的传承”今年31岁的陈孟丽是五指山市土生土长的黎族姑娘,从小就对黎锦充满向往。“我小时候就特别羡慕那些织娘,可以用双手传承我们黎族的优秀文化。”她说。怀着对黎锦文化的热爱,陈孟丽大学选择了纺织工艺与贸易专业,毕业...
作为海南黎族人民智慧的结晶,黎锦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棉纺织染绣技艺之一,被称为纺织业的“活化石”。早在3000年前,黎族人民就开始使用纺染织绣技艺,传承至今的黎锦,凝结和传递着民族与地域的历史记忆、共同情感和经验智慧。千年黎锦,魅力独具早在汉朝以前,图案精美、做工精细的黎锦就成为朝廷征调的贡品。...
黎锦工坊实现了由输血式的外力扶持逐渐转变为造血式的内生发展,以黎锦为代表的非遗项目,成为当地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刘香兰通过传帮带,带动周边市县的织娘完成了大量生产订单。目前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共有3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不含正在公示中的2名)、25名省级...
背后的公益力量来自太古可口可乐“消碳庄园”对红运村黎锦的系统性保护——从开设非遗文化保护培训课程传授黎锦的纺织、植物染等技能,到推行“庭院经济”种植天然植物染料,再到投建染坊,尝试走出一条生态和经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生产生活方式。到2025年,太古可口可乐共将在全国打造5座“消碳庄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