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营养选择”根据饮料中非乳源性糖、饱和脂肪、反式脂肪、非糖甜味剂的含量对饮料进行综合分级。2. “营养选择”分级标识分4级,从A到D级,推荐程度递减。一 认识“营养选择”分级标识 “营养选择”系列标识 “营养选择”全标识会出现在饮料包装、点单程序、菜单等场景,放大的字母对相应的等级。当无足够空间...
上海疾控中心解释称,一杯饮料的最终评级看的是4项成分中的“最短处”,即选最低等级作为最终分级。比如,尽管一杯饮料的反式脂肪酸和非糖甜味剂等级为A级,但非乳源性糖等级为C级,最终该饮料的综合评级也只能为C级。 上海市疾控中心对现制的122款...
上海的营养分级主要是:在饮料售卖页面、产品包装、货柜等场景出现了营养从A到D级推荐程度递减的分级标识。分级标识通过考量饮料在非乳源性糖、饱和脂肪、反式脂肪等方面的含量和使用情况,基于综合判定将饮料分为ABCD四个评级,可有效提高消费者选择的便利性。上海的朋友看到这个标识了吗?这是上海市为了帮助消费者更...
上海饮料分级,舆论叫好,但效果尚不明 上海市于2024年3月开始试行的“营养选择”标识是国内首次由官方机构推出的评价型FOP,该标识根据饮品中的非乳源性糖、饱和脂肪、反式脂肪、非糖甜味剂含量将其分为A、B、C、D四个等级。该政策推出后赢得不少舆论赞许,甚至有专家建议以立法的方式全国强制推行。然而其实施效...
最新:上海试点饮料“分级”!A、B、C、D四个等级,该怎么选才更健康?来源:上海发布、市疾控中心等 本期编辑:凌睿 上观号作者:申工社
近日,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向红星新闻记者介绍了该中心对上海饮料营养分级标识实施效果的调研结果。他认为,总体来看外界不应盲目乐观。实际操作中,企业会有营销误导、自定义分级,选择性标识A、B级,选择性不标识C、D级;消费者则还是以口味为先,对FOP停留在“口头支持”,也不会正确使用。“目前这...
近日,上海试行全国首个饮料“营养选择”分级标识。根据饮料中“非乳源性糖”“饱和脂肪”“反式脂肪”“非糖甜味剂”等4种成分含量,评定等级从高至低,标识ABCD四级,推荐程度逐步递减。据悉,首批参与分级的饮料企业目前已经评审完毕并公布,第二批评审结果或将于5月份出炉。从消费认知及及政府推荐标准来看,AB阵营...
近日,上海开启首批营养健康指导工作的试点,茶饮品牌“霸王茶姬”入选成为首批试单位。这意味着,现制茶饮领域也有了权威认证的营养分级体系,消费者只需通过不同的颜色标识,就能了解饮料综合营养信息,快速做出健康茶饮选择。放眼全国,尚属首例。上海迈出“营养分级”第一步 不少消费者有印象,早在...
3月底,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宣布,其研制的饮料“营养选择”分级标识在上海市开始试行,级别共分为ABCD四级,推荐程度逐级递减,消费者在选购商品时可以看到明显的标识。如果按照分级的标准,一瓶常规的可乐可能被分在C等级,一瓶0卡无糖的可乐可能被分在B等级。截至目前,营养选择分级标识仅在上海试点,参与试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