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青岛市博物馆邀请北京故宫博物院书画鉴定家徐邦达来馆鉴定书画,徐先生从未清理好的书画中慧眼识珠,发现了《食鱼帖》,并在1979年撰写《古摹怀素“食鱼帖”的发现》一文。“文革”后落实政策,青岛市博物馆将此帖重新装潢,退还给了丁家。此后在2000年嘉德秋拍中,《食鱼帖》亮相,被称作“迄今为止最旧...
怀素《食鱼帖》,书法高华圆润,放逸而不狂怪,笔墨精彩动人,使转灵活,提按得当。史载怀素性疏放,不拘细行,怀素在此帖中大谈食鱼吃肉,表达了他对封建世俗和宗教戒律的蔑视。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食鱼帖》是唐代著名书法家怀素创作的一幅草书作品,亦称《食鱼肉帖》。该帖以白麻纸本墨迹书写,纵29厘米,横51.5厘米,共8行56字,内容记录了怀素在长沙食鱼及到长安后食肉的生活片段。此帖书法高华圆润,笔墨精彩动人,放逸而不狂怪,提按得当,使转灵活,展现出怀素独特的艺术风格。尽管有评论家认为其笔画...
怀素的《食鱼帖》是一幅水墨白麻纸本的手卷,尺寸为34.5×52.4厘米。这幅作品虽有些破损和模糊,但其墨色依然浓润,神采不减。它的书法风格高华圆润,既放逸而不失节制,笔墨生动,使转自如,提按得当。整体风格介于《苦笋帖》和宋拓本《律公帖》之间,结字也近似于宋临本《自叙帖》。尽管有些评论家认为其笔...
怀素《食鱼帖》又被普通人耻笑出家人不守素食确实很不方便还是有点调侃长安在长沙吃鱼没问题在首都吃肉就被人看不惯了前段时间一直生病不能多写字实在是有点生疏了 怀素《食鱼帖》 怀素,唐代人,狂草代表。毛主席的字就是效法怀素,所以我们当代中国人不可能没了解。怀素的生活作风,也是一类艺术家的典型,又是字如...
《食鱼帖》 怀素/ 草书 ▼ 【1】老僧在长沙食鱼,及来长安城中,多食肉,又为常流所笑,深为不便。故久病不能多书异疏还 【2】报。诸君欲兴善之会,当得扶嬴也。九日怀素藏真白。 《论怀素食鱼帖》 余集 ▼ 余集(1738-1823),字蓉裳,号秋室。浙江钱塘人。清代画家、诗人、学者。乾隆三十一年(1766)进...
整个食鱼帖上面其实可以说是寥寥数语,但非常好地勾勒出一个饮酒食肉的怪僧怀素,一个典型的洒脱狂放的老僧形象。细看《食鱼帖》的字体,没有丝毫遮掩的地方,怀素下笔如有神助,笔法超脱章法,将整个自然的笔法技巧融入到自己的感情之中。很多好的书法最高明的地方就是作者能驾驭自己的感情,在感情的上面写出好...
出去闲走,在书店里买得文物出版社新刊的唐怀素《食鱼帖》真迹,非常高兴。这帖只不过草书八行,五十六字。字写得好,文字尤为有趣。“老僧在长沙食鱼。及来长安城中,多食肉,又为常流所笑,深为不便,故久病不能多书,实疏还报。诸君欲兴善之会,当得扶羸也。九日,怀素藏真白。”...
怀素《食鱼帖》怀素《食鱼帖》,白麻纸本手卷,尺寸34.5×52.4厘米。钤有“希字半印”、“军司马...
《食鱼帖》是怀素在长安期间创作的一幅草书作品,其内容主要描述了他在异乡生活的困境和对家乡美食的思念。在长安,怀素不能像在家乡长沙那样尽情享用鱼肉,又因为在公共场合不便食肉,导致身体出现了问题,无法参加朋友们的聚会。在这种背景下,他写下了《食鱼帖》,应该是给朋友们的一个回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