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飙的身上仍然保有少年般的「天真」。当我们聊起年龄和少年感时,他完全不懂什么是「男人至死是少年」,甚至在得到答案之后,仍然笑着说,「不成熟,还是有一种可爱感在的嘛。」而他对「少年感」的解读直接而直白——能够比较愉快地做学问。在访谈中,他呈现出一种强烈的、罕见的真诚,反复强调自己的「幸运」...
赶紧通过[全球“猎身”——世界信息产业和印度的技术劳工 (项飚, 王迪) (9787301182444).epub]一探究竟吧! 你觉得这种资源对你用处大不,还有啥别的类型资源想知道吗?
你、我、他,人生的轨迹沿着读书、大学、就业、升职、买房、结婚一路行进,忙得如一个被迫旋转的陀螺, 我们总是在追求,追求远方的理想,而失去了观察、分析周遭生活的能力。 我们的“附近”,正在从自己、家人、朋友,被科技、机器、便捷服务取代。 “我们可能彻头彻尾地缺少了一项修复自我、重建自我秩序,进而修复社会...
01 项飚老师的个人经历就很吸引人 从畅销书角度看,《把自己作为方法——与项飚对话》卖得好,很多人都是冲着项飚老师的个人经历来的。项飚,温州人,温州中学保送北京大学,后从牛津大学毕业,现为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相当优秀吧!然而这样的高材生还很能赚钱,而且当时年纪轻轻赚钱能力就很强。用他自己的话说...
《流动的世代》关注时代洪流中的个体命运,听见不同世代的真实声音,集合了诸多精彩的非虚构写作作品,更是收录了项飙、何伟、扶霞·邓洛普、钱佳楠四位评委的独家访谈。项飙,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前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他对当下社会生活的分析,
项飙专访(上)︱重建附近:年轻人如何从现实中获得力量?近年来, 项飙成为一位频频将学术概念转换成公共话语的人类学家。他认为,21 世纪的社会科学研究一定要是对话式的,那种话语操作式的理论生产,跟大众的感受对不上号;在今天,学问做得好,一定要寻找一种效果,你可能给不了具体答案,但要对人们寻找答案提供...
知道项飚这个人,源于《十三邀》第四季的一期访谈,当时,他和许知远两个年龄相仿的朋友一起坐在草地上聊天,一起品尝他家乡温州的小吃,一起回访他的母校,言谈中不时闪烁出思想碰撞的火花。作为中国当今最富国际声誉的人类学者之一,他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朴实、坦诚、...
项飚,1972年出生于温州市区一个教师家庭,现任牛津大学人类学院研究员。 项飚研究员长期从事人口流动和社会、经济变迁的研究,曾在国内和澳大利亚、印度作长期的实地调查。主要著作有Making Order from Transnational Migration: Labor, Recruitment Agents and the State in Northeast China (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即出); Glob...
项飚有着显赫的学术身份,但他却没有那种学院派知识分子常有的对大众的优越感。他自己在学术文章里旁征博引,但在访谈中,他倾向于用平实的、描述性的语言对一个问题抽丝剥茧,充分地呈现其复杂性。这对于那一部分对精英主义有着反省,以及厌倦如今两极对立的舆论生态的人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许多人有一个印象...
项飙:我们渴望占有,是因为我们害怕被驱逐 原创 项飙 理想国imaginist 走出穴居状态以来,人类一直在追寻一个名为“家”的居所。它可以是一个抽象的社会关系发生的场域,人和人之间的相亲相爱,最初便是从家庭中习得的。它也可以是具体的某个遮风避雨的建筑,即便是一间“苔痕上阶绿”的陋室,也给足人诗意栖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