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炳哲指出,资本逻辑构建了一种消费主义的律令,“他性”沦为一种交换关系的真实性,“他者的消失”带来了包括自我异化在内的多重危机。韩炳哲上述关于“他者的消失”与“暴力辩证法”的探讨既有重要的理论启示,也有其理论局限性。 [关...
如今的时代标志不是由他者带来的压迫,而是由同者造成的抑郁。当今社会中有诸多标志性的现象,譬如恐惧、全球化、恐怖主义等,韩炳哲的新作所探究的正是这些现象背后潜藏的同质化的暴力。韩炳哲用他的作品开辟了一条横穿当代文学之林的甬道。他不求你我点赞,只求警醒世人。
书中,韩炳哲并没有对“他者”给出逻辑学层面上的概念定义,他只是零散地谈到了他者的属性,开篇中,他便指出他者是“神秘的、诱惑的、爱欲的、渴望的、地狱般的、痛苦的”(p1),他者是具有否定性的,是一种否定性的存在,“其本质是痛楚”(p5)。他者更接近于韩炳哲提到的“客体”/“对抗体”,是一个抨击我、拦阻...
只有通过“做自己”之存在的一道裂隙,只有通过“存在之软弱”(Seinsschwäche),他者才能来临。他者是一道救赎公式,唯有将“我”从“自我”中抽离,将“我”推向他者的爱欲才能战胜抑郁。对他者的渴求,转向他者,或许会砸开自己封闭的外壳,成为一种形而上的抗抑郁药剂。“爱”始终以异质性为前提,而且不仅关乎他者的异...
他者的消失,导致的是自我生命力的衰减,是自我毁灭。唯有他者的存在,才能确保自我的活力。 二、 作为爱欲而存在的他者 流淌着的爱欲,可触碰的他者,终将唤醒人的灵魂。 爱欲,作为他者的象征,真实存在于自我与他者之间,是自我感知他者的桥梁。 关于“爱欲”,韩炳哲在《爱欲之死》中有这样的描述:“爱欲是一种超越了...
🤔韩炳哲,这位知识分子,似乎对自我重复情有独钟。《他者的消失》与《爱欲之死》都围绕着一个核心理论展开:主体自恋—他者消失—爱欲消亡—社会加深同质化。👀在《他者的消失》中,韩炳哲进一步探讨了视觉和听觉机制。在社交媒体盛行的时代,目光和声音被标准化、扁平化。我们看似忙碌地“呆视”,却失去了真正的目光...
🌍在同质化的浪潮中,我们似乎失去了对差异的感知。生产不再是创造,而是破坏;信息不再启迪,而是扭曲;交流不再沟通,而是言语的堆砌。🎬如今,我们的感知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曾经,我们或许还能在书中、电影中找到他者的存在,感受到不同的声音和视角。但现在,我们的感知方式变成了“毫无节制的呆视”,像牲畜一样被喂...
《韩炳哲作品 他者的消失 韩炳哲 著 哲学知识读物 中信出版社图书 正版书籍》,作者:韩炳哲作品 他者的消失 韩炳哲 著 哲学知识读物 中信出版社图书 正版书籍韩炳哲 著,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ISBN:9787521704709。
这也是因为他人的关注其实完全无法通过自拍来实现,因为他人或者专业名词他者,已经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消失了。我们更多生活在一个同质化的社会,一切向着千篇一律,而这就造成现在的这种自己空虚、自我毁灭的状态。那么,我们怎么样来认识这种状态呢?韩裔德国新生代思想家韩炳哲的著作《他者的消失》就是论证着我们现代...
韩炳哲-他者的消失 内容简介Book_Station3 立即播放 打开App,流畅又高清100+个相关视频 更多1268 1 11:59 App 注意力在哪,你就成为谁、做成什么事! 18.8万 599 7:36 App 欣赏下120年前的法国数学教材 5772 7 39:41 App 40分钟精读一本书,今天我们读《三体》地球往事。 热门 89万 249 1:11 App 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