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波 (1966一),男,青岛大学旅游学院院长,教授,博导。研究方 向 :旅游文化 ,旅游经济 的状况、利用的方式等问题仍然有待梳理嫠定 。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1.“非物质 文化 遗产 ”中文译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文译名最终是 由联合 国 教科文组织第 32届大会 2003年 10月 17日通过的 《保护非物质...
很多人都不清楚“实践场所”的含义,但如果简单地用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十大门类,即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与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概念就比较清晰了,但有些分类仍然存在界别交叉,比如传统美术与传统手工艺技艺,比如年画与木版...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旅游的重要资源,丰富了旅游的文化内涵。旅游作为一种新的大众生活方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更多的实践和应用场景,激发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机和活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对于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更好...
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理念,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工作方针,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原则,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融合高质量发展。本书内容涵盖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
《武陵山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利用》是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图书。图书简介 本书从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发展源流入手,系统介绍了武陵山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体特征和文化价值,进而对其保护和旅游利用的模式、路径等进行了探讨,对加强武陵山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一定意义。适合对相关文化感兴趣...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是阚如良创作的经济学著作,首次出版于2021年9月。该书从文化旅游产业化的视角出发,综合运用遗产学、民族学、人类学、民俗学和旅游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以世界非遗端午节(秭归)为例,探索旅游目的地非遗综合开发实践情况,在理论指导实践中不断修正形成了非遗“传承人”、文化...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重视 (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三)数字技术发展的推动 (四)美好生活需求的持续升级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相关概念界定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的学术研究现状 (一)非...
《青藏铁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是2012年12月1日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邸平伟。内容简介 青藏高原作为世界第三极和多民族的聚居地,其神秘性、原始性、民族性、宗教性等多种特征,从上个世纪起受到世人的特别关注。近年,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青藏高原的面貌发生深刻的变化,尤其以青藏两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