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高校普遍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采取怎样的人才聘用、评价、激励、保障等政策,是共同面临的课题。受访专家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完善“非升即走”制度。首先,回归“非升即走”是人才甄选手段的本质。徐岚说,在有的高校,“非升即走”制度已在一定程度上异化为追求短期科研绩效的工具。解决这个问题,高校必须从根...
高校“非升即走”制度争议又起——近日,有地方高校规定博士五年未升副教授需转岗后勤、保安,引起社会关注。“非升即走”是高校人事制度之一。根据这一制度,新教师入职高校需与学校约定聘期内完成相应考核指标(通常包括论文发表、课题申请和教学学时等),达到要求的教师可以在聘期结束时获得长期聘用或转为事业编制,...
非升即走,一般而言,是针对青年教师的“讲师—副教授”阶段,采取预聘制,即达不到考核要求就不再续聘,以防止他们一进高校就躺平,“倒逼”广大“青椒”尽快出成果。不过,一些高校的“非升即走”逐渐“变异”。有的让副教授也加入“非升即走”;有的“广进广出”,堪称“不升只走”;有的“非升即转”...
王思懿:“非升即走” 起源于美国高校的终身教职制度(Tenure Track),指给予新进教师若干年试用期,试用期满接受考核,通过考核者获终身教职,反之则须离职。在我国,清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高校于20世纪90年代起开始陆续引入该制度,其初衷在于旨在打破传统的高校教职“铁饭碗”,激发教师学术活力,增强人才竞争和...
当前,许多高校实行“非升即走”预聘制度,意在激发青年教师创新活力。然而,一些高校设定过高的科研目标,对未完成任务指标的老师不合理地降级转岗。 “引进的博士研究生来校工作满5年,如未能晋升副教授(已达副教授任职条件因指标原因未晋升除外),本人需服从学校安排转到后勤、保卫等服务保障岗位。”近日...
”一位就职于国内顶尖高校的专业人士指出,“非升即走”的核心是扶持与激励,而非末位淘汰。为了激发活力,他所在的学校进行了一系列配套制度改革,最大的实惠是待遇显著提升。另外,预聘制讲师可以做博士生导师,也是改革的一大亮点,有助于青年教师独立做科研。面对诸如“非升即走”等高校用人制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
但部分高校把“非升即走”异化为竞逐“科研GDP”的工具,存在淘汰率较高、以论文和项目为主的考评体系相对单一等情况,引发较大争议。受访学者建议,“非升即走”改革需进一步完善,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因校、因学科制宜,弘扬教育家精神,培育教研相长的良性高校生态。一些高校“非升即走”出现异化 今年,...
当前,许多高校实行“非升即走”预聘制度,意在激发青年教师创新活力。然而,一些高校设定过高的科研目标,对未完成任务指标的老师不合理地降级转岗。 “引进的博士研究生来校工作满5年,如未能晋升副教授(已达副教授任职条件因指标原因未晋升除外),本人需服从学校安排转到后勤、保卫等服务保障岗位。”近日,某高校一则规...
面对此类“非升即走”等硬性要求,近年来,从国家层面到高校科研院所已经开始行动。比如2021年1月,人社部、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强调科学合理设置考核评价周期,聘期考核与年度考核、日常考核相互结合,并适当延长基础研究人才、青年人才等考核周期。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教育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