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作为中国哲学的开山鼻祖,其所著《老子》亦是先秦哲学中最早的一本哲学著作。他不仅广泛影响了其同时代的其他各家各派的思想与学说——相传孔子亦曾问礼于老子,由此而后两千多年间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更是深埋着老子的思想基因。 著名学者陈鼓应先生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
陈鼓应老子今译今注译文 以下是为您生成的陈鼓应《老子今译今注》的译文: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这“道”啊,如果能说清楚,那就不是真正的“道”啦;这“名...
“老子是第一个提出形而上之道的概念和理论的哲学家。他认为,一切形而下的事物都有名字,都可以命名;但除了可以命名的之外,还有超乎形象的形而上存在。这形而上的存在就是现象界万物之所由来,称之为道。”陈鼓应先生进一步强调《老子》的思想内涵。 2021年6月1...
’我的孙子刚会开口说话时,我太太就教他背诵《老子》。”陈鼓应先生说道,“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中国拥有着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应该让学生读一些经典,读诗词歌赋、读《老子》,这将会滋养孩子们的一生。”当前,陈鼓应专为中学生与初学者修订的《老子今注今译》已于今年出版,该书同时入选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
中国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孔子与老子的相会——“孔老对话”无疑具备着特殊意义。可以说,孔子与老子共同继承了殷周以来人文主义的思想跃动,并进行了创造性地转化,激发了后来各家人文思想的发展,最终汇聚成了一股时代的潮流。而“孔老相会”或“孔老对话”这一史实,不...
在《孔子和老子对话的时代意义》一文中,陈鼓应先生强调,孔、老的思想都洋溢着浓厚的人文情怀和人本色彩,两者的对话不仅涉及典章制度的建构,同时也关注人类社会的走向,提出了如何在天下无道之时坚持一种理想。对这一理想的追求引发了历代士阶层建构合理的典章制度,并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政治、哲学等的整体构思,...
陈鼓应:中国思想史上有三个高峰。其中,我最为关心的是开创期,春秋末的“孔老对话”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在古代文明史上也是罕见的。他们的人本思想继承了殷周时期的人文精神,激发了先秦诸子澎湃的人文思潮。因此,我总觉得,《老子》和《论语》是首先要读的。不只是在古代,现代也是如此。 我的童年是在农村...
《老子导读及译注》在内容上凝聚了陈鼓应先生近年来有关老子道家和先秦子学的新思考。相比于以往,有延续也有变化。 延续的是他在中国哲学创始者意义上对老子的定位,和在中国哲学最高范畴意义上对“道”的理解。 延续的是他注译《老子》时一贯的时代使命感和社会关怀心,以及对中西文化形态的自觉反思。比如,借由《老...
B《老子》(陈鼓应译注)中华书局 目录 第一章至第八十一章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