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宝琛,字伯潜,福州人,晚清大臣。他20岁时就考中进士,并授翰林侍讲,后又出任江西学政,累迁礼部侍郎,更是宣统帝溥仪的师傅。诗人曾因荐人失察而被免职,于是便隐居乡间,修筑小楼,过起了悠然自在的田园生活。这一期间,陈宝琛创作了不少风格清新的诗作,反映出作者恬静闲适的心境。这首诗创作于作者43岁...
1881年,陈宝琛上《条陈讲求洋务六事折》,围绕“修政令”提出改革政治的主张。这说明陈宝琛已不满足当前的洋务举措,希望变革政府机构、培养外交人才、修订不平等的中外约章。1905年,陈宝琛到南洋向华侨筹募造路款,主持建成福建省第一段铁路,其为民请...
陈宝琛造楼显露恋阙、孝亲之心,建斋则另有用意,虽然不足为外人道,但从其连续为二斋命名“听水”中也可猜度出一二心迹。 陈宝琛放归林下之后,按常理应有些许不服和不满,因非本身之过而代人受之,但他从不表露,不敢腹诽,更不放言,只是从幽居、听水中排遗苦闷,进行自责,而“退思补过”。 他的归隐既非如...
在赴东北充当伪满傀儡执政前,溥仪与陈宝琛朝夕相处最久,彼此相知最深。在溥仪的眼里,陈老师是自己"惟一的灵魂、惟一的智囊",是"最忠于大清、最忠于自己、最稳健谨慎"的人。即使溥仪被逼出宫到了天津,陈宝琛也依然追随,"授读如故"。此时,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东北地区已经虎视眈眈。
结语 陈宝琛,这位晚晴的遗韵,以其独特的诗风、高尚的人格魅力以及深邃的思想境界,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他不仅是文学的大师,更是民族的脊梁。在今天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里,我们更应铭记像陈宝琛这样的先贤,学习他们的高风亮节与爱国情怀,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闽县螺洲,偏安狭长的福州南台岛西隅,在明清两代文教兴盛、人才辈出。1848年10月19日,陈宝琛出生于螺洲世代簪缨之家——陈家。他早年科名顺达,中年蛰居乡里,晚年重获大用,一生历经清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与民国,于1935年3月5日...
据了解得知,溥仪的老师为陈宝琛,也被称为“末代帝师”。陈宝琛,福州人,出生于1848年,于1935年逝世,字伯潜,号听水老人。陈宝琛的家族并不简单,其曾祖父陈若霖官至刑部尚书,身居高位,对于陈宝琛的家族可谓是影响深远。其家族也是从明嘉靖十一年六世祖陈淮第一个成为进士,此后就是频出科举进士和举人...
1931年11月10日,在日本特务头子土肥原贤二的策划下,被蛊惑的溥仪潜行东北,成为了关东军的一枚棋子。陈宝琛一开始就强烈反对溥仪到东北,但溥仪还是背着老师听信了日本人的谗言。陈宝琛对此虽然气愤不已,但他还是不愿抛弃君臣之义而置溥仪于不顾。1932年1月,陈宝琛以八十四岁高龄,冒着严寒赶往大连,希望能...
陈宝琛(1848—1935年),字伯潜,号弢庵,福建闽县(今闽侯)人。历任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等职。入阁后敢于上谏、批评时政,与张之洞、宝廷、张佩纶并称“清流党”。1885年初,清政府处分陈宝琛在中法战争中荐人失察,降五级调用。而母亲林氏于1884年八月(公历10月)病逝,陈宝琛便以守制为名辞官回闽,赋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