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兴良教授的弟子,如今也在北京大学法学院任教的车浩教授用“历史感”和“创造性”来形容本书体现的作者不断自我更新、始终站在学科前沿的努力探索的精神,“作者经常就同一问题持续研究,并不忌讳由于认知更新而更改甚至推翻自己之前的观点。这说明作者是以学术真理本身而非个人权威的不容动摇为追求目标。这种‘苟日新日...
陈兴良教授1981年12月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学系,获法学学士学位,同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1984年12月获法学硕士学位,1988年5月获法学博士学位。1984年至1997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任教,先后任助教(1985年)、讲师(1987年)、副教授(1989年)、教授(1993年)、博士生导师(1994年)。1998年至今任北京大学法...
北京大学法学院陈兴良教授将学术生涯的累累硕果凝练于《刑法研究》这部文集,这一集大成之作获得北京市第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特等奖。该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代表了北京市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最高水平。#北京大学 #北大 - 北京大学于20241014发布在抖音,已经收获了10
1982年2月,我从北大本科毕业,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师从我国著名刑法学家高铭暄教授和王作富教授。在我选择刑法作为硕士专业报考的时候,我对刑法并无特别爱好,更无专门研究。可以说,对于刑法的认识是肤浅的,很难想像一部刑法(1979年刑法)区区192条,需要花费3年的时间去学习,更想不到会用一生的精力去...
在刑法教义学中,陈兴良教授强调罪刑法定原则的背景下,建立了独特的方法论,概括为三项禁令:禁止类推适用、禁止漏洞填补和禁止目的性扩张。这些禁令旨在确保刑法适用的严格性,突出形式理性在认定犯罪时的重要性,避免过度依赖实质判断。 陈兴良教授还...
作者:陈兴良,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法治研究》2024年第1期。 摘要 刑法教义学是随着刑法的立法和司法不断向前发展的,在我国法治现代化的建设中,刑法理论对法治现实的指导意义得以彰显。本文根据我国刑法教义学的理论研究现状,对未来刑法学研究的十个重点问题进行了论述。这十个问题既包括刑法方法...
陈兴良教授的学术生涯历程与中国刑法学的历史进程同频,理论研究脉络也与中国刑法学的理论进化史相吻合,这种奇妙而恰切的贴合源于他的学术识见和理想——总是能以其洞见和前瞻切中时代肯綮,在对社会和时代的回应关注中,力求刑法研究经世致用的功效。 1984年,陈兴良在王作富教授指导下完成了硕士论文《论我国刑法中的正...
2024年10月30日晚上,陈兴良教授做客北大法宝学堂,给大家带来一场价值极高的讲座,这是陈兴良教授多年研究法教义学的一次专题分享,内容详实、站位之高、理论之深、学术之视角独特,令人钦佩不已。尤其与谈人冯军教授、林维教授和李世阳副教授的经典与谈,将刑法教义学对司法实践指导作用进一步提升。刑法教义学俨然成为当前...
陈兴良教授在刑法各论领域,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可以归纳如下:一、关于自杀相关行为的定性 这里的自杀相关行为是指教唆、帮助他人自杀以及相约自杀。在我国传统刑法学中,这些自杀相关行为都是以故意杀人罪论处的。但陈兴良教授对这种观点进行了批评,提出自杀相关行为在一般情况下,不应以故意杀人罪论处。陈兴良教授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