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陈兴良: 明晰黑社会性质组织“行为特征”内涵 在黑社会性质组织成立的四个要件中,行为特征具有不同于其他三个特征的意义。行为特征在其内容界定上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它既区别于黑社会性质组织罪中的组织、领导、参加行为,又不同于黑社会性质组织所实施的具体犯罪行为。因此,在认定黑社会性质组织的行...
北京大学 19-05-16 12:00 来自微博weibo.com #北大师说#【法学院教授陈兴良的治学感言】“学者做学问,与农民种地、工人做工并没有什么两样,只要努力在做,一分耕耘就会有一分收获,这也就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 ...
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陈兴良教授在2001年9月19日参与了在北京举行的有关这个案件的专家专题讨论会,并在《沈阳刘涌涉黑案专家论证意见书》上签了名。日前,陈教授就这一案件的改判接受了本报记者独家专访。 刑讯逼供影响了有效打击犯罪 陈教授说,根据有关证据,在刘涌案件中有刑讯逼供的可能。
陈兴良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在遭受司法冤屈的被害人面前,对于司法机关无论进行何种责难都应该。为了避免冤案,对于司法机关无论提出何种要求都不为过。冤案的制造者,无论是有意还是无心的,都应该永远钉在历史...
计算机犯罪网络犯罪网络诈骗陈兴良刑法理论立法原则经济诈骗罪法律北京大学法学院社会网络网络行为诈骗罪电脑盗窃罪 引言 我国进入网络社会后,网络犯罪随之而蔓延。刑法如何应对网络犯罪,就成为一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值得刑法学者重视。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具有与社会变动之间的联动性,社会的重大变动总是在犯罪中反映出来...
本书是我国著名刑法学家,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陈兴良教授主编的《中国法治检讨》丛书中的第一部.本书以"枪下留人案"为视角,通过对轰动一时的陕西延安董伟故... 陈兴良 - 中国检察出版社 被引量: 172发表: 2003年 刑罚改革论纲 在世界刑法史上,刑罚改革是一条基本的线索,正是通过刑罚改革使刑法适应...
福建某水电站3名职工目睹少年身处险境却见死不救,事后3人遭遇到舆论、伦理和内心的多重拷问,背上了“见死不救”的恶名。对于这些职工的行为,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陈兴良认为,他们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但必须承担道义上的责任。整个事件体现了()。 ①重要的、基本的社会关系和行为主要靠道德调整 ②道德的评价标准是人...
福建某水电站3名职工目击青年身处险境却见死不救,事后3人遭碰到舆论、伦理和内心的多重拷问,背上了“见死不救”的恶名。关于这些职工的行为,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陈兴良以为,他们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但必需承担道义上的责任。整个事件表现了( ) ①重要的、大体的社会关系和行为要紧靠道德调整 ②道德的评判标准是人们...
北京大学法学院:陈兴良教授 《正当防卫的司法偏差及其纠正》 https://dwz.cn/cKkERAzq?u=c9c5efd75ef36b9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