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6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陈义华研究员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郭正彦研究员合作,在国际著名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发表了题为“Selective Synthesis of Cyclopeptides with ...
微生物所助理研究员王敏(现为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副教授)、微生物所副研究员崔颖璐、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博士后佘杨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微生物所陈义华研究员、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邵峰院士和微生物所吴边研究员为文章共同通信作者。
教育经历 1994.9-1998.6 南京农业大学,大学本科 1998.9-2001.6 南京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 2001.9-2005.7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工作经历 2006.7-2011.4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 (UW-Madison), 博士后、研究助理 2011.4-至今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研究领域 细菌遗传学和天然产物化学交叉学科的基础...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陈义华研究组一直致力于微生物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和合成生物学的研究,在揭示和理解不同天然产物独特的生物合成机制的基础上,利用合成生物学的理念设计并改造获得更多新结构和优良活性的天然产物。近年来已经成功解析了链丝菌素、庚糖杀菌素、白黄菌素等的生物合成机制,相关研究为药物的开发和设计...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陈义华研究组在链霉菌次级代谢产物保罗霉素生物合成的启发下,设计创建了从分支酸到NAD+的人工合成途径—C3N途径。在C3N途径中,研究人员首先利用参与吩嗪类化合物(PhzE、PhzD)和保罗霉素(Pau20)生物合成的酶与芳香族化合物降解酶(NbaC)完成了从分支酸到喹啉酸的转化;进一步利用...
陈义华博士的工作经历丰富且具有国际视野。自2006年7月至2011年4月,他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担任博士后与研究助理,深入研究前沿科学领域,积累了宝贵的学术经验。这段海外经历不仅拓宽了他的国际视野,更在学术研究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11年4月,陈义华博士回国加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开启了...
人类微生物组计划显示,人体微生物以厌氧菌为主,其中也含有大量的生物合成基因簇。人体微生物和人类一起经历了长期共同进化,它所产生的天然产物很可能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具有天然赋予的成药潜力,引起了研究人员的极大兴趣。然而,厌氧菌培养条件苛刻、遗传操作困难,很难开展天然产物研究工作。为了克服这些障碍,分析厌氧菌...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微生物资源前期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2005 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2006 年至 2011 年,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UW-Madison)从事微生物次级代谢...
关于庚糖杀菌素中N6-糖基化腺嘌呤结构形成机制的解析工作,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陈义华研究组唐伟博士为第一作者,郭正彦副研究员和陈义华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关于含有庚糖结构的细菌天然产物的综述工作,郭正彦副研究员为第一作者,陈义华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研究工作得到了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