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袈裟的创作者 ··· 郑岩 作者 作者简介 ··· 郑岩,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1988 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200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曾供职于山东省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著有《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从考古学到美术史》《逝者的面具》《看见美好》《超越生死》(韩文版)...
这样,我们就弄清楚了一个简单的事实:“铁袈裟”既非袈裟化铁,也非铁铸袈裟。所谓的水田纹是铸造技术的局限,而非造型的需要。我制作了一张线图,略去这些披缝,其庐山真面目便暴露了出来—这是一尊形体巨大的金刚力士造像腰部至双膝的部分,其左腿直立,右腿侧伸,腰束带,着战裙。腰部以上和膝下已残。略去...
铁袈裟 《铁袈裟》是宋代诗人张稚圭的作品之一。诗词正文 爱山特地上山来,俗卢醒如醉眼开。举首但惊云汉近,直疑平步出尘埃。
学者郑岩新著《铁袈裟:艺术史中的毁灭与重生》,将碎片本身当作一种观察视角和分析工具,聚焦碎片特定的实物形态和视觉特征,提供了思考人与物本质关系的一条新路径,展示了艺术史特有的研究方法。 所有的历史研究都是对碎片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与当下史...
故事的主角是山东灵岩寺中一件高2.52米、宽1.94米的铸铁残块,外形不规整,不具特殊造型,唯一可辨认的是铸造时因范块组合形成的披缝在表面留下的纵横交错的细线,就像是僧人百衲衣的水田纹,在各方志中被称为“铁袈裟”。但为何用铁铸造一领袈裟?它有什么功能作用?又是如何成为今日所见的碎块的?图源:齐鲁...
灵岩寺东南侧,“转轮藏”仙人岩的悬崖下,有一块高2.05米、宽1.94米的巨大铁块,因其外形不规则,有许多凸起的纹络,纵横交织,看上去极似僧人福田纹袈裟,因此被称为“铁袈裟”。 千百年来,曾将之奉为开山始祖定公禅师抑或达摩大师遗留的“天赐衲衣”,也有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伫立于“铁袈裟”前赋诗凭吊,还有不少...
大清乾隆皇帝,号称是“历史上最喜欢游山玩水的皇帝”,灵岩寺著名的铁袈裟,自然也逃不过乾隆皇帝的旅游范围。乾隆一生笃信佛教,尤其对铁袈裟,更是加以盛赞,居然以物咏诗,专门为铁袈裟作诗8首,并钦定其为灵岩寺八景之首。乾隆皇帝对于铁袈裟的由来究竟有何看法呢?我们可以从乾隆55年时其本人所作的诗中寻找...
在《铁袈裟》中, “正编”讨论一块铁的前世今生。讲的是山东长清灵岩寺一尊唐代金刚力士像,是晚唐的灭佛运动造就的残铁块碎片。作者用了八章讲述这个故事: “铁袈裟”不是铁袈裟、武则天的金刚力士像、打碎铜铁佛、高僧的诗咏、将衣为信禀、重塑历史、讲述的深处、圣光散去。抽丝剥茧,作者一层层揭开历史的...
《铁袈裟:艺术史中的毁灭与重生》 郑岩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索书号:2022\J11\zy 馆藏地址:北区中文图书区2层西区353架1层 文学史上一段著名的残铁,见于唐人杜牧(803一852)的怀古诗《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