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认为:帛书版老子距离老子生活的年代更近,会更符合老子的本意,而王弼的通行版,其中有很多是对老子本意的曲解、误解甚至篡改。所以他们认为通行版不如帛书版。这个问题应该怎么看呢?从这3个角度就能找到答案。第一,所有认为“这个好那个不好”的二元对立思维,都是我们所在的三维世界的一种认知缺陷。如果你只...
具体到帛书《道德经》与王弼版《道德经》的差异,实在是难以尽述。简单地讲有两方面:一是文风上。王弼生活在汉代,其时汉赋大兴,作文但求对仗工整而简练。所以,王弼版中,老子春秋时代古朴的楚语经常被改为琅琅上口的“汉语”。这种改动还是可以接受的。这时,我们完全可以本着得象忘言般的意识,只要是王弼没有丢掉...
帛书版《老子五千言》甲乙两本的传抄年代略有不同,甲本大概在西汉初年刘邦登基以后,乙本在汉文帝登基之后。 对帛书《老子》和传世的《道德经》的对比分析发现,两者有700多处差异,导致160多句话在含义上发生重大改变。 帛书版《老子》与传世本《道德经》相校雠以后,发现帛书版的更接近老子本人的思想,也更接近老...
经过我十多年的研究,以马王堆出土帛书《老子》甲、乙本为底本,重点参考高明教授整理出来的帛书版本,对照王弼通行本、河上公注本等传世版本,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断句、修正,整理出理论体系更加圆融的帛书版本,并做详细解读。 本书(《帛书老子注读》,纸书已交东方出版社出版,将于2023年4月上架)电子书自2022年发表以...
帛书版道德经原文(高明先生点校) 01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02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
西汉河上公版本主要是从修身修道的角度去解读,王弼版本则是探究哲学和玄学理解。马王堆西汉墓出土帛书《道德经》甲乙本,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不分章节,文字与现在流传版本差异较大,个别句子次序也有不同,比如流传版本中的“国”字,在帛书版本中是“邦”,推断西汉以来为了避讳刘邦,所以将“邦”改为“国”字,且...
(王弼本)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王侯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傅奕本) 这一段个版本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是否有“而无不为”和是否有“侯王能守之”两处,后者有的版本将“侯王”作“王侯”,但不改文义。 第一句传世本多作“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但楚简本、帛书甲乙本及北大汉简本均无“而无不为”四字。从...
帛书版《老子》和王弼版《道德经》是最主要的流行版本,也是让研习者最纠结的两个版本。这两个版本不同之处很多,有些生产的歧义很大。其实让研习者云里雾里、无所适从、不知所措的根源不是“差别″本身,而是对“差别”的看法和做法。 有些研究者仅依据帛书版《老子》时间早于王弼版《道德经》就断定帛书版最...
王弼的就是传世 版。即是他那个版本一直没有中断过流传。帛书老子和现存的版本在文字上有很大出入。唐兰说帛书老子是最古的本子,但未必是最好的版本。我认为2个都必须读。
其实王弼本的改动是错误的,应该恢复帛书本为是。“之”指神灵。“视之而弗见”,凝视神灵却看不到。《说文》:“微,隐行也。”“微”指隐而不现,说明有其物而难见其形,比“无形”之说更具体。“名之曰微”,称它为微。“希”,无声。四十一章:“大音希声”,说音乐美妙到了极致就没有了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