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认为“道”是世间万物的根本,包括“仁义礼智”等精神方面,也应该依从于“道”。在第二十一章中他写道:“孔德之容,惟道是从”;二十八章说:“常德不离”、“常德乃足”,可见“道”是“德”之本。在本章中老子将传统所说的道德,分为“上德”、“下德”,其中下德又包括“上仁”、“上义”、“上礼...
评析 《道德经》一方面是谈“道”,一方面是论“德”。老子认为“上德”是完全合乎“道”的精神。二十一章曾写道:“孔德之客,唯道是从”;二十八章说:“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五十一章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
故作洒脱,闲愁很快就会找上你。 宋代的程明道是一个真正的洒脱之人,有诗为证:“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袁枚也曾写道:“不着衣冠已半年,水云深处伴花眠,平生最享无官了,第一骄...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原文、翻译(译文) 注释及延伸阅读 第三十八章 [原文] 上德不德①,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②,是以无德③。上德无为而无 以为④;下德无为而有以为⑤。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 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⑥。故失道而后德,失德面后 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同”和“异”是第1章宣说的宇宙法界模型的架构点。“同”指宇宙万物的相同性,“异”指宇宙万物的差异性。同异学说是名家哲学的核心学说,这是继承老子《道德经》的思想。道的学说解释了万物的相同性,德的学说解释了万物的差异性。这样道的学说和德的学说互相补充,不可或缺。如果只有道的学说,我们只能看到万物...
是以有德是汉语词语,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老子道德经第三十八章原文及译文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大家。 [原文] 上德不德①,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②,是以无德③。上德无为而无以为④;下德无为而有以为⑤。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
前识者,道之华,⽽愚之始。是以⼤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注⾳版】 上(shàng)德(dé)不(bù)德(dé),是(shì)以(yǐ)有(yǒu)德(dé); 下(xià)德(dé)不(bù)失(shī)德(dé),是(shì)以(yǐ)⽆(wú)德(dé)。 上(shàng)德(...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原文: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
道德经·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
第三十八章 [原文] 上德不德①,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②,是以无德③。上德无为而无以为④;下德无为而有以为⑤。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⑥。故失道而后德,失德面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⑦,而乱之首⑧。前识者⑨,道之华⑩,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