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主题思想:道法自然。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现在也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推崇学习。 在当今的社会上,压力在不断的增加,我们的生活...
前言:《道德经》中国第一部朴素唯物主义哲学著作,作者老子,名李耳,春秋时期楚国人。大道(天道)看老子,小道(人道)看孔子。《道德经》简练的文字,让人觉得晦涩难懂。其实很多都来源于对自然界的细微观察,领悟,才总结出来的哲学道理。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的感受。或许实践,更能深入的理解这些哲理。 《道德经》全文 第...
【翻译】:最高的道德形态,是彻底顺从道。道作为存在物,完全是恍恍惚惚的。恍惚之中有形象,恍惚之中有实在。在他的深远幽暗中,有一个精神存在著。这个精神至真至切,充满了信实。从古到今,他的名字从不消失,好叫人们看到万物之父。我怎么晓得万物之父呢?就是由他而来。 【第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
道德经(原文)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
《道德经》全文与译文 上篇:道经 【1】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jiào)。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是无法用言语清晰地表达出来的,如果可以,就不是我们所说的“大道”;“道”的形态和概念如...
第一章 道可道(可以语言交流的道), 非常道(非真正意义上的道); 名可名(可以明确定义的名), 非常名(非真正意义上的名)。 无名天地之始(天地在开始时并无名称), 有名万物之母(名只是为了万物的归属)。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因此常用无意识以发现其奥妙), ...
第十六章 至虚,恒也;守中,笃[dǔ]也。万物旁作,居以须复也。天道员员,各复其根(竹简本)。日静,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第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安有不...
译文 道是虚无的,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使用起来是没有止境的,它深不可测,万物的生发都离不开道,好像是万物的祖宗。它收敛锐气,解脱纠纷,调和光芒,混同尘垢。它似有似无。我不知道它是由谁而生,好像在天地之前就已经存在了。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老子经》。《道德经》的作者,是春秋末期的哲学家老子。《史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生卒年不可详考,大约生于公元前580年,死于公元前500年。老子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孔子三十多岁时,曾专程向老子请教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