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坨也叫粑坨、大坨、苕粉坨,系以苕粉为主要的原料,配以油干、猪肉、萝卜、竹笋、花生米、葱、蒜之类炒制的馅料,揉搓制作成圆形的一道点心类食品。在阳新、大冶、通山、崇阳、咸宁一带的幕阜山区都有这道食品,有的也叫做芋头圆,以通山县的民间餐桌上最为常见,因此也被称为“通山包坨”。黄女士家的包坨...
5 分成大小相同的剂子取一个捏出窝窝。包入馅料,包成椭圆形 6 水烧开后下包坨煮开后同煮饺子一样加入3次凉水,包坨浮起即为煮熟了。如果觉得煮的包坨皮没有味道。可以将煮熟的包坨倒入油锅中,加入酱油,适量盐和葱翻炒一下,就会变得很香啦!注意事项 馅料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随意添加 包包坨的时候,包坨...
通山包坨又名大坨、粑坨、薯粉坨,外表为圆形,寓意团圆、吉祥。基本原料是红薯粉调制的坨皮和各种不同原料(如鲜肉、腊肉、豆芽、油豆腐、白萝卜、花生米、竹笋、韭菜等)做成的馅。 以坨皮分类,通山包坨可分为两大类:1、以芋头拌苕粉做皮;2、直接以苕粉做皮。 产品特点 在色、香、味方面独具地方特色,特点是...
包坨的制作与文化 包坨,用红薯粉精心制作,是通山地区的特色美食。通山县地处湖北省东南,这里的低山丘陵地貌与温暖湿润的气候相得益彰,为红薯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充足的光照、充沛的雨量以及漫长的无霜期,共同塑造了这片土地上独特的农耕文化。即便多山少田,当地人利用自然资源,将红薯粉转化为美味的包...
据当地长者所述,通山包坨的起源可追溯至数百年前。当时,刘伯温率军征战,途经杨芳时稍作休整,需要携带干粮继续前行。由于当地盛产红薯,薯粉(苕粉)资源丰富且易于储存,于是,匠人们巧妙地利用薯粉和青菜制作出了包坨这一干粮。他们精细地切剁青菜,并与各种菜蔬混合调制成馅料,再以薯粉为外皮,包裹成一个个...
家乡特色小吃-通山包坨的做法步骤 步骤1 space 所有材料切成丁,粉丝泡软切成段。 步骤2 space 热锅下油,加入肥肉炒出油(由于我不吃肥肉,所以肥肉炒得比较干),再依次加入其他材料炒熟(花生米和蒜叶先不放),加盐和酱油调味。 步骤3 space 起锅前加入花生米和蒜叶搅拌均匀。
用红薯粉精制的包坨,是通山地区独有的美食。通山县,坐落于湖北省东南部,其地貌以低山丘陵为主。这里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这样的自然条件,使得通山地区山地多而田地少,旱地为主,且土壤以沙质为主。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红薯得以茁壮成长,为包坨的制作提供了优质的原料。红薯...
通山包坨,美味看得见 分享一道家乡的美食:湖北通山包坨。准备好主要食材和配料,包括五花肉、胡萝卜、白萝卜、竹笋、香菇、油豆腐、花生米、小河虾等,以及芋头、红薯粉、盐、油、料酒、酱油等调料。将五花肉、竹笋、香菇、油豆腐等食材切成细小的丁状,然后倒入锅中进行翻炒,加入适量的盐、料酒等调料,做成口味绝佳...
通山包坨,是湖北省咸宁市通山县独有的特色美食。它外形圆润,象征着团圆,是当地人逢年过节必备的“吉祥菜”。 通山包坨将红薯进行研磨、过滤、沉淀成薯粉做皮,用油豆腐、白萝卜、五花肉、香菇、干笋、花生仁等切碎炒熟为馅,可蒸、可煮、可炒,皮薄馅美,老少咸宜。
包制手法才是真功夫!揪一团薯粉团压成薄片,舀上馅料后像包汤圆那样收口。但通山包坨讲究形如元宝,收口时要捏出三道褶子,最后在案板上轻轻墩两下,让底部形成平整的坐盘。刚学的人常捏不紧实,教您个窍门:手指蘸点清水抹在收口处,再用力捏合就不会散开。水煮和隔水蒸各有风味。水煮的包坨外皮更透亮,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