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释义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 摘自《易传·系辞传下·第二章》 解释:让变化了的事情畅通运行,就能使百姓不会倦怠,把它提升到神妙的境界然后进行教化,就能使百姓很快适应。©2022 Baidu |由 百度智能云 提供计算服务 | 使用百度前必读 | 文库协议 | 网站...
意思是:随着时代不断改变,通达其变化,使百姓生活不致于死板,而产生厌倦的心思,让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出自战国孔子后学《易传·系辞下》。节选原文: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黄帝、尧、舜...
【原文】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1)其变(2),使(3)民不倦(4),神而化之,使民宜(5)之。易(6)穷(7)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8)天(9)祐(10)之(11)吉无不利”。 【译文】神农氏寿终,黄帝、尧、舜氏兴起,通畅地实施他们的变革,致使民众不松懈懒惰,神奇地教化民众,致使民众感觉变革很适...
周朝是贵族政治,秦朝是官僚政治,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清末民初,思想方面西学东渐的历程、经济方面出现了经济结构变动,社会生活方面逐渐近代化,这种变化体现了当时社会多个领域出现了转型,而这种转型也推动了新的阶级力量探索新的救亡图存道路,迎来新的转机,①④正确;唐宋时期,依然是君主专制制度下的封...
28.1896年,梁启超在作品中引用《周易·系辞下》中的一段话,“神农氏没,黄帝、尧、舜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梁启超
材料中的两则记载强调的是变革推动社会转型,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秦朝统一后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建立了统一的封建多民族国家;清末民初受民族危机严重,国人积极探索救国救民道路,学习西方的技术、制度以及思想文化,推动了近代中国近代化和社会转型,符合题意,故①④正确;唐宋变革属于封建社会关...
物不可久,势将自穷。欲民生而无倦,在世变以能通。器当极弊之时,因而改作;众得日新之用,乐以移风。昔者世朴未分,民愚多屈。有大人卓尔以运智,使天下群然而胜物。凡可养生之具,莫不便安;然亦有时而穷,使之弗郁。下迄尧舜,上从轩羲,作纲罟以绝禽兽之害,服牛马以纾手足之疲。田焉而尽百谷之利,市...
2 本议原文3: 《易》曰:通其变,使民不倦 53 2024-07 3 本议原文2: 欲罢盐铁均输,扰边用,损武略 27 2024-07 4 本议原文1: 先帝哀边人之久患苦为虏所系获也 21 2024-07 5 本议简介 43 2024-07 6 桑弘羊简介 34 2024-07 7 论贵粟疏原文4: 欲民务农,在于贵粟 ...
通其变使民不倦赋(通物之变,民用不倦。)(1057年2月) 北宋·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五○、《苏文忠公全集》卷一、《历代赋汇》卷四三 创作地点:河南省开封市物不可久,势将自穷。 欲民生而无倦,在世变以能通。 器当极弊之时,因而改作; 众得日新之用,乐以移风。 昔者世朴未分,民愚多屈,有大人卓尔...
通其变使民不倦赋第三段 北宋苏轼 作品赏析 •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意思是:随着时代不断改变,通达其变化,使百姓生活不致于死板,而产生厌倦的心思,让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出自战国孔子后学《易传·系辞下》。节选原文: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