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情分析:“过午不食”是一种源于佛教的饮食习惯和修行方式,意思是下午或中午之后不再进食。这种饮食方式常见于佛教僧侣的日常修行中,旨在减少对物质需求的依赖,培养清心寡欲的生活态度。 从健康角度看,过午不食可能会影响一天的营养摄入平衡,因为人体需要均衡摄取各类营养素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如果长期不在下午或晚上...
[ guò wǔ bù shí ] 过午不食是佛陀为出家人制定的戒律。在律部中正确的说法叫“不非时食”。也就是说不能在规定许可以外的时间吃东西。这个时间就是在太阳到正中午后,一直到次日黎明,这段时间是不允许吃东西的。 内容来自网友贡献并经过权威书籍校验,百度提供平台技术服务。 贡献释义 热搜...
“过午不食”这一源自佛教戒律的古老生活习惯,近年来逐渐受到关注。这个习惯的核心是,从午时(即11:00—13:00)起不再进食,目的是通过减少晚餐的摄入量,实现身心健康的双重提升。但是,这种做法是否科学,以及是否适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历史渊源与文化背景 在中国,“过午不食”这一...
过午不食,是中国文化里的说法。2022年4月21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在线发表了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张惠杰教授团队完成的最新研究成果,为“过午不食”找到科学依据。基本概念 过午不食,是中国文化里的说法。引用示例 2022年4月21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在线发表了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张惠杰教授团队历时3年多完成...
过午不食 成语词典> 过午不食 【成语】:过午不食 【拼音】:guò wǔ bù shí 【简拼】:gwbs 【解释】:佛教戒律。每日一餐,过了中午就不再吃食。 清 俞正燮 《癸巳存稿·午食》:“古以不能夕食为病, 宋 人言长年诀:夜卧不覆首,晚饭少数口。避瘴者诀:稍饮卯前酒,莫喫申后饭,似非常行之道。
“过午不食”是一种古代专门为出家人制定的饮食戒律,其具体含义及适用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含义 “过午不食”又称“不非时食”,在古代是指从正午(中午12点,也有说法认为是从11点到13点中的某个时间点,但通常以12点为准)到第二天早晨之间不再进食固体食物。然而...
哪些人不适合“过午不食”?①身体瘦弱者、老年人 身体瘦弱者或老年人如果长时间不进食,很可能引发低血糖,出现心慌手抖、眼前发黑,甚至晕倒等。老年人往往有一些基础疾病,饥饿带来的低血糖,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后果。②胃病患者 对于胃病患者来说,有的人为了避免晚上饿,白天难免会多吃一点,但这无疑会加重胃的...
过午不食减肥法是一种减肥方法。过午不食,是佛陀为出家比丘制定的戒律。在律部中正确的说法叫“不非时食”。也就是说不能在规定许可以外的时间吃东西。这个时间就是在太阳到正中午后,一直到次日黎明,这段时间是不允许吃东西的。过午不食减肥法不是一种简单的节食方法,一般指下午3点后不再进食固体食物,也有...
中医典籍《黄帝内经》提出养生应该“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也就是说吃和喝都要有节制,其中包括饮食量的控制、饮食的时间节律以及食物品种的选择等。“过午不食”也是符合中医的“子午流注”理论的。中午11时到13时正是心经当令,心属火,火可以温暖胃土,这个时候吃饭有利于肠胃的消化,而过了午时则消化力逐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