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厥阴病,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愈。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见厥复利。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
故其为病,阴阳错杂,寒热混淆,邪至其经,从化各异;若其人素偏于热,则邪从阳化,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蛔厥,口烂,咽痛,喉痹,痈脓,便血等阳证见矣;若其人素偏于寒,则邪从阴化,故手足厥冷,脉微欲绝,肤冷,藏厥,下利,除中等阴证见矣。所以少阳不解,传变厥阴而病危,厥阴病衰,转属少阳为欲愈,阴阳...
“辨脉法”里有“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的记载。意思是说,凡阴病见到阳脉,为阴消阳长,正气渐复而病邪有向外之机,故知为可生。凡阳病见到阴脉,为阳退阴进,正气衰微而邪机向内,所以断为死候。厥阴病见到微浮的脉象,正是阴病见到阳脉,象征阳渐来复,阴渐消退,所以知为欲愈;如不见微浮...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伤寒杂病论》第二十篇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结在下焦也,小柴胡加茯苓汤主之。 小柴胡加茯苓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二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三两 生姜二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是《伤寒杂病论》的第8集视频,该合集共计10集,视频收藏或关注UP主,及时了解更多相关视频内容。
前面我们把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学完了,从这一节开始,进入厥阴篇,门往厥阴病脉证并治,这个厥阴产生的原因,按照《伤寒论》太阴影响到少阴,少阴没有治好的时候,阴寒湿就会进入到厥阴,到肝脏里面去。 厥阴主要谈的就是肝,附属的就是心包、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肝和胆就靠心包来推动它,才能排出胆汁。
《伤寒论》第338条辨: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非为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藏寒。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方。
一个是从脏腑经络角度,遵循“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治则的指导下,厥阴病治疗或用温热,或用寒凉,或寒温并用。 除本证外,篇中更讲述了较多的疑似病症【麻黄升麻汤证、干姜芩连人参汤证】。 这样使辨治的内容,更加丰富、深入。 另一个是,针对阴阳气不...
No.344.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乌梅丸;茯苓四逆汤+猪胆汁】 【注解】伤寒发热,为外邪盛,下利厥逆,为中气虚,若复躁不得卧,胃气欲绝,而邪独留,故死。 【按】此和下条,均述邪留精却,而胃…
此条言厥利与热往复,故我认为,此厥利与热往复的说法,颇似半表半里证。前少阳病有“正邪交争,往来寒热”。此条也是,邪与正争,胃气强发热,故利必自止;邪胜胃气衰,故厥而下利;即时而厥利,时而发热,此为厥阴。虽专论厥,但是讲厥阴病理。因此属阴性,故不像"往来寒热”之变化迅速,正邪交争(即症状交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