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襄子说:“方晋阳急,群臣皆懈,惟共不敢失人臣礼,是以先之。”在他看来,恭谨驯顺的臣子比建功立业的干将更重要,因为后者固然有用,但若没有前者,就无法维持他自己及其家族的统治。 (6)传位风波 他封儿子赵起于代国,称代成君,早死,孙子为赵献子赵浣,赵襄子死后,儿子赵桓子就驱逐赵浣,自立为国君,继位一...
赵简子遂废掉世子赵伯鲁,破例立赵襄子为世子。 果然,赵襄子继位后,很快就将他的姐夫代国国王杀掉,夺下代国地盘,以后又联合韩魏瓜分晋国另一大家族智家的土地,为后来的三家分晋奠定了基础。值得一提的是,赵襄子一生共有五个儿子,他晚年不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却欲传位于其兄伯鲁的后代。因伯鲁和其子赵周都...
攻取了代地后,赵襄子将其封给了兄长赵伯鲁的儿子赵周。因为赵襄子认为自己不是赵氏嫡长子,是他抢了嫡系兄长伯鲁的嗣位,就想还位于兄长,由于原世子伯鲁早逝,赵襄子便将兄长之子赵周立为嗣,并封其为“代成君”。赵襄子联合韩、魏两家,攻灭智氏,确立赵国版图 赵襄子攻灭代国不久后,就与晋国正卿,智氏...
赵襄子名毋恤,而赵鞅长子名伯鲁,“伯”是指老大,毋恤未进入兄弟序列。“毋恤”是缺少关爱,可见赵襄子从小不受待见。毕竟,赵毋恤出身低微,“此其母贱,翟婢也”——赵毋恤的生母为从妾,还是少数民族。关于赵襄子继位时间,《赵世家》与《晋世家》两处记录存在明显出入。出公十七年,知伯与赵、韩、魏共...
赵毋恤又称为赵襄子,“襄”为谥号,意思有以下几个:辟地有德曰襄;甲胄有劳曰襄;因事有功曰襄;威德服远曰襄。所以说这个字妥妥的是一个美谥。“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在姐弟亲情和完成父命之间,后者是备受被推崇的孝道。所以赵毋恤才有美谥盖棺论定。赵毋恤将代国作为封地赏赐给了伯鲁的儿子周...
赵襄子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创始人,嬴姓,赵氏,又名赵无恤或赵毋恤。赵襄子是春秋时期的晋国大夫和赵氏家族首领,谥号为"襄子",所以史称“赵襄子”。特别说明的是,赵襄子中的“子”,不是名字,而是古代对大夫的敬称。赵无恤虽然敏而好学、胆识过人,由于母亲是被晋国灭的翟国人,是赵鞅的从妾,从小引不起...
赵襄子(?―公元前425年),嬴姓,赵氏,名无恤(亦作“毋恤”),是春秋末期晋国的一位杰出大夫,赵氏家族的首领,以及战国时期赵国的创始人。他的谥号为“襄子”,在历史上被广泛称为“赵襄子”。这一称号中的“子”并非其名字,而是对大夫的尊称,表明了他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力。赵襄子出生于一个...
代国,位于晋国北部,虽然规模不大,但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控制了代国,就等于掌握了通往北方草原的门户。赵襄子觊觎代国已久,但直接用武力征服可能会引起其他诸侯的警惕。于是,他决定采用一种更为隐蔽和巧妙的方式。公元前434年,赵襄子派人邀请代国国君到邯郸做客。代国国君虽然心存疑虑,但碍于赵国的强大,不得不...
赵鞅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改革家,是赵国基业的开创者,郡县制社会改革的积极推动者,先秦法家思想的实践者,对春秋战国的历史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与其子赵无恤(即赵襄子)并称“简襄之烈”。参考史料 《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第九》:定公十一年,鲁阳虎奔晋,赵鞅简子舍之。十二年,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