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豇豆螟、豇豆蛀野螟、豆荚野螟、豆野螟、豆荚螟、豆螟蛾、豆卷叶螟、大豆卷叶螟、大豆螟蛾。分布北起吉林、内蒙古,南至台湾、广东、广西、云南。山东受害重。 寄主 大豆(毛豆)、豇豆、菜豆、扁豆、四季豆、豌豆、蚕豆等。 为害特点 幼虫为害豆叶花及豆荚,常卷叶为害或蛀入荚内取食幼嫩的种粒,荚内及蛀孔外...
另外,70%吡虫啉水分散颗粒剂1000~15000倍液、2.5%高效氟氯氰菊酯乳油1500~2000倍液以及0.36%苦参碱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药剂,也可作为防治选择,通过轮换喷雾来提高防治效果。在豇豆现蕾后,应每隔7至10天对蕾和花进行一次喷雾,连续进行2至3次,这样可以有效控制豇豆荚螟的危害。若需同时防治其他害虫,应全面...
受豆类蔬菜栽培面积扩大和设施蔬菜栽培技术普遍推广的影响,从20世纪80年代起,豇豆荚螟已经逐步由豆类蔬菜的次要害虫上位到了主要害虫,保护地和露地豆类蔬菜都会面临豇豆荚螟的危害。豇豆荚螟以幼虫蛀食寄主豆类蔬菜的花蕾、豆荚和叶片,常常会使花朵、花蕾和嫩荚脱落。一般来说,豇豆荚螟蛀食寄主豆类蔬菜蕾和花的比例会...
药剂选择:适用于防治豆荚螟的生物农药有苏云金杆菌、短稳杆菌、金龟子绿僵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茚虫威、氯虫苯甲酰胺、溴氰虫酰胺、高效氯氰菊酯、氯虫·高氯氟、甲维盐·茚虫威等。 用药方法: 1、在豇豆初花期,豆荚螟发生较轻,选择卵孵化高峰期使用苏云金杆菌16000IU/毫克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80亿孢子/...
初孵幼虫蛀入嫩荚或花蕾取食,造成蕾荚脱落;3龄后蛀入荚内食豆粒,每荚一头幼虫,多有2-3头,被害荚在雨后常被腐烂,幼虫常以吐丝滋叶为害,幼虫期8-10天,老幼虫在叶背主脉两侧作茧化蛹,亦可吐丝下落土表和落叶中结茧化蛹,蛹期4-10天.豇豆荚螟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广,7-31度都能发育,但最适宜的温度是28度,...
豇豆荚螟,又称豆野螟、豇豆螟,是江苏省豇豆上的主要害虫。因其蛀食豇豆荚果、取食果粒,造成荚内及蛀孔外堆集虫粪,严重影响豇豆产量和品质。夏秋季是江苏省豇豆荚螟发生危害的主要时期,做好对该虫的科学防控,尤其是安全用药,是保障豇豆生产的重要措施。一、农业防治 一是及时清除田间落花、落蕾和落荚,...
(刘 敏)夏秋季是豇豆荚螟发生危害的重要时期,要做好科学防控。具体防治要点包括:一是选准时间。要根据豇豆荚螟危害特性,掌握在豇豆始花到盛花期用药防治,即“治花不治荚”,以防治花和蕾上初孵虫、低龄虫为主,若在荚果期防治,效果明显低于花期防治。二是要选准药种。选择已在豇豆上登记的农药品种,如...
解析 1、为害特点:成虫产卵在植株嫩叶部分,5~7天孵化后幼虫先在嫩叶下取食,蛀入豆荚内取食豆粒,豆粒被吃掉或咬伤、荚内和蛀孔处还堆积幼虫的粪粒,受害的豆荚味苦而不能食用。每年发生6~7代,高温干旱年份发生较严重,春植豆比秋植豆受害重,秋冬为害山毛豆后越冬。
豇豆荚螟的生物学特性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发生代数与越冬:在华北地区,豇豆荚螟每年发生3~4代。在华中地区,每年发生4~5代。在华南地区,每年可达7代。该虫以蛹的形式在土壤中越冬。活跃期:豇豆荚螟的活跃期主要集中在每年6~10月。成虫特性:成虫表现出强烈的趋光性。卵通常散产在嫩荚、花蕾和叶...
幼虫共5龄,初孵幼虫蛀食嫩荚和花蕾,造成蕾荚脱落,3龄后蛀入荚内食害豆粒。幼虫亦常吐丝缀叶为害,老熟幼虫在叶背主脉两侧作茧化蛹,亦可吐丝下落土表和落叶中结茧化蛹。豇豆荚螟最适发育温度为28℃,相对湿度为80%~85%。6~8月雨水多,发生重;开花结荚期与成虫产卵期吻合,为害重。形态特征 成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