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123年,郑居中去世,时年六十五岁,追赠太师、华原郡王,谥号文正。宋徽宗亲表墓“政和寅亮醇儒宰臣文正郑居中之墓”。九、蔡沈 蔡沈(1167年~1230年),南宋学者。蔡元定次子。蔡沈专意为学,不求仕进,少从朱熹游,后隠居九峰山下,注《尚书》,撰《书集传》,其书融汇众说,注释明晰,为元代以后试士...
等到崇祯皇帝自缢后,倪元璐这位大臣没有投降或者逃跑,而是自缢以殉节,这样的气节同样是可歌可泣的。次年(1645年),倪元璐被南明弘光帝追赠为少保、吏部尚书,谥号“文正”。此外,倪元璐还被清朝赐谥“文贞”,这也是规格极高的谥号。
刘统勋和曹振镛则是担任过上书房(清朝皇子皇孙上学读书之地)总师傅,虽然并非具体教导皇子的师傅,也并非是教导的皇子皇孙中登基为帝者赐谥号于他们,而是任命他们为上书房总师傅的皇帝赐予其“文正”谥号,不过笼统来说,刘统勋也算是嘉庆帝师傅,曹振镛也算是咸丰帝师傅,也勉强称得上是帝师,当然他们不是凭着...
1、方孝孺(1357年-1402年):浙江宁海县人,世称“正学先生”。中国历史上最早被誉为“读书种子”的大儒,南明恭宗赐其谥号。2、李东阳(1447年-1516年):今湖南茶陵人。明朝内阁首辅,茶陵诗派代表人物。明武宗赐其谥号。3、谢迁(1450年-1531年):今浙江余姚市泗门镇人。在“弘治中兴”过程中发挥了积极...
魏征,是历史上第一个得此谥号的大臣;作为唐太宗李世民的谏臣,得此谥号名副其实。北宋时期一共有8位大臣得此谥号,比如范仲淹、司马光。南宋时期则只有两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陈康伯,大忠臣蔡沈。元朝时期一共有6人得到“文正”的谥号,比如在元朝唯一一位获封三公的汉人刘秉忠。而明朝则有5人,比如为建...
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七、李鸿藻 李鸿藻(1820年2月14日—1897年7月24日),字兰荪,号石孙、砚斋,晚清主战派重臣之一。咸丰二年(1852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督河南学政。同治元年(1862年),被提拔为侍讲,深受西太后慈禧的信任,累迁内阁学士,署户部左侍郎。光绪二...
魏征,那可是历史上头一个被赐予这个谥号的大臣呢!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谏臣,这个谥号给他,那是相当合适!北宋那时候,有8个大臣被赐予了这样一个谥号,像范仲淹啊,司马光啥的都是。南宋那时候,功臣里头有两个人,一个是昭勋阁二十四功臣里的陈康伯,另一个是大忠臣蔡沈。元朝那时候,有6个人得了“文正”的...
当然,宋朝文臣获赐的谥号也是多元的,比如吕端(贞惠)、张咏(忠定)、文彦博(忠烈)、寇准(忠愍)、钱若水(宣靖)、包拯(孝肃)、庞籍(庄敏)、赵抃(清献)等等。 所以说,宋朝时期,美谥最好的是赵普、韩琦、文彦博、寇准、秦桧、岳飞等等“忠”字头的谥号,其次才是“文正”之类的谥号。至于王安石的“文”字谥号...
“文正”二字不敢拟,悉出特恩,有清一代仅有八人获此谥号。其中五人为帝师(汤斌、朱珪、杜受田、李鸿藻、孙家鼐),两位首席军机大臣(刘统勋、曹振镛),一位元戎勋臣(曾国藩)。 一、康熙朝 汤斌(1627-1687年),字孔伯,号荆岘,又号潜庵,睢州(今河南睢县)人。
强如张居正、刘墉、李鸿章、左宗棠等人,死后都没有资格获得文正的谥号。在满清王朝近300年的统治时间里一共只有八位大臣死后获得文正的谥号,他们分别是: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那么,这八位获谥号文正的大臣,他们生前都担任什么行政职务呢?谁的行政级别最高? 先来看汤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