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心得自在。」 这个「阿罗汉」这一句是总说的,底下这里就是别说的。都是在赞叹阿罗汉的功德,也是解释什么叫做阿罗汉呢?「诸漏已尽,无复烦恼」,所以叫做阿罗汉,这样意思。 这个「诸漏已尽」,这个漏也是烦恼,底下又是说烦恼,那么有什么不同呢?所以就是...
“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心得自在。” 粗相:‘皆是阿罗汉’,这是叹德,赞叹阿罗汉的功德。阿罗汉是梵语,也是和比丘一样有三种意思。比丘就是阿罗汉的因,阿罗汉又是比丘的果。一、应供:在因地时,比丘是乞士。故在果地时,阿罗汉是应供,即是人间的人与天上的人应当供养...
因为诸漏已尽,无复烦恼,逮得已利,尽诸有结的关系,诸大罗汉已到诸漏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的境界。 我们的心,都是“他在”而不是“自在”。“他在”就是人虽在,可是心不在,不是想南朝,就是想北国,不是念东西,就是念南北,始终没有停止的时候。我们妄想纷飞,把主人翁撵跑了,外边的客尘...
《莲华经》有序:诸漏已尽,无复烦恼,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心得自在。我曹红敏愿修持,得解结得自在。🙏🙏 另,我鄄城临濮曹庄的37岁的曹红敏知道自己是谁,凡弄虚作假又欲害我者,想两败俱伤还是鱼死网破还是未来生生世世纠缠不休,你们太贪,随你们作!
法华经: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 皆是阿罗汉。诸漏已尽。无复烦恼。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心得自在。 ‘皆是阿罗汉’,这是叹德,赞叹阿罗汉的功德。阿罗汉是梵语,也是和比丘一样有三种意思。比丘就是阿罗汉的因,阿罗汉即是比丘的果。一、应供——在因地时,比丘是乞士。故在果地时,阿罗汉是应供,即是...
《莲华经》有序:诸漏已尽,无复烦恼,逮得己利,尽诸有结,心得自在。我曹红敏愿修持,得解结得自在。🙏🙏 http://t.cn/R65bdq4
也就是证得漏尽智烦恼尽除、得解脱、威德具足的境界。例如《舍利弗阿毗昙论》卷十云(大正28·597b)∶“云何漏尽智证通?若智生有漏尽得无漏心解脱、慧解脱,现世自证知成就行,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复还有,是名漏尽智证通。“ 花漾微晴 4-11 0 漏尽通 370100732 佛道实修群(94822735)...
阿罗汉是“诸漏已尽”,在证得阿罗汉的境界,就什么毛病也没有了,什么习气也没有了,也没有什么妄想了,他的生死已经了了。“所作已办”,所应该做的事情都做了了!得一万事毕,他得到一了,所以他不向外驰求了;不向外驰求,所以就诸漏已尽了,什么漏都没有 - 自己为伴于2
诸漏已尽。无复烦恼。逮得己利。尽诸有结。 心得自在。” 粗相: ‘皆是阿罗汉’,这是叹德, 赞叹阿罗汉的功德。 阿罗汉是梵语,也是和比丘一样有三种意思。比丘就是阿罗汉 的因,阿罗汉又是比丘的果。一、应供:在因地时,比丘是乞士。故在果地时,阿罗汉是应供,即是人间的人与天上的 人应当供养的。
诸漏已尽。无复烦恼。逮得己利。尽诸有结。 心得自在。” 粗相:‘皆是阿罗汉’这是叹德,赞叹阿罗汉的功德。 阿 罗汉是梵语,也是和比丘一样有三种意思。比丘就是阿罗汉 的因,阿罗汉又是比丘的果。一、应供:在因地时,比丘是 乞士。故在果地时,阿罗汉是应供,即是人间的人与天上的 人应当供养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