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苏轼》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苏轼人生”,是以作者作客上视纪实频道《文化中国》栏目时制作的《天地一文人——苏东坡》节目为底本,全面讲述北宋大文豪苏轼丰富多彩的一生。作者以苏轼人生脉络为主线,结合苏轼在各个时期的文章、诗词,比较系统地分析了苏轼的政治立场、哲学思想、文学成就、艺术修养以及他对后世...
这要从苏轼的科举考试说起。1057年,20岁的苏轼参加科举考试,殿试后中乙科,赐进士出身。1061年,苏轼参加名为“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的制科考试,苏轼的对策被评为第三等(一、二等虚设,第三等为实际上第一等),之前宋朝只有一个人中过这种制科的第三等,因此苏轼中第三等被称为“百年第一”。苏轼考中...
苏轼遂决定建一座以白鹤为名的白鹤楼。遗址有两间房子大小。传说清康熙年间的一场地震,瞬间让屹立青山间几百年的白鹤楼倒伏在地,风雨侵蚀又让它了无踪迹,平平展展的石面,唯余几个立桩基的孔洞。当地朋友说,苏轼在密州任职期间,先后创作诗、词、赋达二百余篇。可惜苏轼在密州仅待了两年,不然会留下更多的传...
苏轼的《西斋》恰好具备了陶渊明田园诗的这个特点,全诗的言辞和句式简单易懂,情感直白明了,十分接地气。同时,《西斋》中对“榴花桑枣”、“鸣鸠困立”、“黄鸟圆吭”等细节的生动刻画,也体现出苏轼对生活细致入微地观察,在平凡中打动人心。二、表面寓情于景,内涵深刻沉重 苏轼的《西斋》表面上所传达的情感...
“只恐夜深花睡去”一句,是这首诗的痴绝之处,苏轼的“花痴”也开始显现。因为月亮照不到海棠了,苏轼便担心美丽的海棠会在幽暗之中就此凋谢。一个“只”字极化了爱花人的痴情,此时的苏轼只是担心海棠,而对于自己的种种不快全然已经忘却,体现了其“忘我”、“无我”的超然境界。 如果说“只恐夜深花睡去”还...
苏轼、苏辙兄弟中进士的时候,因为欧阳修阅卷的时候怕自己的弟子当状元,所以故意压了一下,结果是苏轼本来可以中状元,却被压下去了。之后殿试的时候,宋仁宗对苏轼兄弟非常满意,回到后宫之后对人说,今天又为子孙后代选了两个宰相。可见当时他对苏轼兄弟的评价是非常高的。苏辙后来仕途相对还比较顺利,做过参知政事...
国学大师林语堂评价苏东坡说:“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钱钟书说:“李白以后,古代大约没有人赶得上苏轼这种豪放。” 可以说,在中国古代成千上万的文人墨客中,让后人记得最多、最优美的古代诗词的文人,首推苏轼、当属苏轼。
林语堂说,苏轼是具有现代精神的古人。他是千古文人的精神典范,在繁星灿烂的历史长河中,逾千年而不黯淡。金牌教师黄玉峰执笔,从天赋人生、潇洒人生、造福人生、歌吟人生、旷达人生等多个维度串联起苏轼的生命历程,以通俗晓畅的笔触再现一代文豪沉浮起落的跌宕一生,还原其生活年代的历史背景,剖析其清逸豪健的艺术风格,透视...
欧阳修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预见苏轼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他给梅尧臣书札说:"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出人头地" 这个成语就源于此,用来形容一个人德才超众或成就突出。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苏辙给当时的枢密使...
苏轼作不了清者。孔子说:“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论语·公冶长》)独善其身是陶渊明在乱世中无奈的选择。如果身处治世的苏轼固执地选择这条路,那他非但不是清者,而且会被耻笑为懦夫。归隐,将被视为对家国责任的逃避。 苏轼原本是想作兼济天下的任者,将家国兴亡担于一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