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苏轼》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苏轼人生”,是以作者作客上视纪实频道《文化中国》栏目时制作的《天地一文人——苏东坡》节目为底本,全面讲述北宋大文豪苏轼丰富多彩的一生。作者以苏轼人生脉络为主线,结合苏轼在各个时期的文章、诗词,比较系统地分析了苏轼的政治立场、哲学思想、文学成就、艺术修养以及他对后世...
孔子说:“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论语·公冶长》)独善其身是陶渊明在乱世中无奈的选择。如果身处治世的苏轼固执地选择这条路,那他非但不是清者,而且会被耻笑为懦夫。归隐,将被视为对家国责任的逃避。 苏轼原本是想作兼济天下的任者,将家国兴亡担于一身的。 根据《宋史》本传的记载,苏轼自幼在母亲...
乐苦说译文及注释详细查看 【简析】 本文是苏轼在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八月五日记的一则杂感,篇幅极短,似属偶发的对人生的零星感悟,然而鲜明地表现出作者严谨的思维和豁达的襟怀。 苦、乐两类事情概括了一切人生经历,而畏苦、慕乐则为人之常情。这则杂感针对这一点,以其独特的人生体验,揭示出苦乐未至、苦乐既...
茫茫人海中的你我,就像那春日飘飞的柳絮:“虽然今日堕水成离,他日或将化泥为聚。在分离来临的时候,我的朋友,请不要难过。”苏轼与道潜因为诗而结下友谊,到如今,又将以诗来结束相聚。我猜想,对道潜的临别赠言,苏轼真正想说的就是这几句温暖的宽慰的话。 作为朋友的苏轼之所以让人难舍,不仅因为他的温暖与体...
苏轼就任路上,看到百姓正在深挖沟,掩埋蝗虫卵,以防明年蝗虫猖獗。故而甫一上任,就将治理蝗灾作为当务之急。当他问及当年蝗灾情况,厚脸皮的官员竟然说,蝗虫不为灾。蝗虫来,可为田地锄草。此等话出,令寒冬里的苏轼连打几个寒战。时间已遮蔽了苏轼当时的表情。治蝗灾他留下了文字,《和赵郎中捕蝗见寄次韵...
林语堂说,苏轼是具有现代精神的古人。他是千古文人的精神典范,在繁星灿烂的历史长河中,逾千年而不黯淡。金牌教师黄玉峰执笔,从天赋人生、潇洒人生、造福人生、歌吟人生、旷达人生等多个维度串联起苏轼的生命历程,以通俗晓畅的笔触再现一代文豪沉浮起落的跌宕一生,还原其生活年代的历史背景,剖析其清逸豪健的艺术风格,透视...
国学大师林语堂评价苏东坡说:“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钱钟书说:“李白以后,古代大约没有人赶得上苏轼这种豪放。” 可以说,在中国古代成千上万的文人墨客中,让后人记得最多、最优美的古代诗词的文人,首推苏轼、当属苏轼。
并且被评为第三等,可见多厉害,也可见他偏科偏得多厉害。这就是为什么王安石说他才高,但是所学不正的原因了,因为他偏科厉害的是”直言极谏“,这就让王安石有点看不起了。其实真实的原因是,当时王安石变法,苏轼是反对的,两人正针锋直对,互相掐的阶段,互相怼的阶段,所以王安石这样说也是攻击苏轼。
这个时期苏轼所创作的田园诗也开始有了质的转变,他往往通过简练的语言来描写质朴的田园风光,却将个人思想和情感表现得出神入化,以至于他后来的田园诗常被世人拿来与陶渊明的作品相提并论。在密州时期,苏轼创作的田园诗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西斋》:西斋深且明,中有六尺床。病夫朝睡足,危坐觉日长。昏昏既非醉...
——苏轼《东栏梨花》佛祖吉言:心如明镜,映照万物。世间万物皆有因果,唯有心镜无尘,洞察世间真理。诗人心绪惆怅地站在东栏旁,恰似花开正盛的梨树恰如东栏那一株白如雪的梨花,居俗世而自清,将这纷杂的世俗人生,看得多么透彻与清明。心清了,眼就清了。眼清了,世界才会看得清晰。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