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54年,西汉的吴王刘濞等七王,因为不满汉景帝的削藩,所以就在自己的封地内纠集兵力,然后开始打着“请诛晁错,以清君侧”名义,发动了轰轰烈烈的“七王之乱”。那么这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清君侧”,到底是怎么来的,又是怎么的呢?01 汉高祖刘邦算是平民出身,他之所以能搞定西楚霸王,建立起自家的刘姓...
削藩令下达没多久,吴王刘濞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共七个封国老刘家宗室,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这个清君侧的大旗就是要来除掉汉景帝身边的“奸臣”晁错。袁盎是吴王刘濞的前任国相,献策汉景帝:既然这次叛乱是冲着晁错...
在七国强大的攻势面前,汉景帝慌了手脚,他听信晁错的政敌袁盎的谗言,以为杀掉晁错就会平息叛乱。于是汉景帝授意丞相陶青等人诬告晁错不忠,将晁错骗到长安东市腰斩。可惜晁错一片忠心,换来如此下场。 当袁盎等人以晁错已经被诛杀的条件,去向吴王刘濞谈判,要其退兵时,刘濞的答复是"我已为东帝"。汉景帝这才明白"清君...
吴王刘濞打出的旗号是“清君侧,诛晁错”,这意思很明白,我们不跟皇帝刘启对着干,可他身边那个奸臣晁错必须得除掉,就是他在挑拨宗室和皇帝的关系,这种奸臣不能留。刘启把晁错找来商量怎么跟叛军打仗,晁错就提议让刘启亲自带兵去平叛,他自己留在京城防守。这纯粹就是书生的想法,晁错搞政治行,搞军事可就啥都...
晁错是汉景帝朝的御史大夫,早在汉景帝刘启当太子时,就被分派给刘启,担任太子舍人和太子家令,可谓半个老师。刘启很信任晁错,即位不久就提拔他当了御史大夫。 当上仅次于丞相和太尉的大官后,晁错马上给皇帝上了一道《削藩策》。藩就是藩王,意思是,要把汉朝封在外面的诸侯的土地拿回来一点。晁错看上了哪些人呢?主要...
汉景帝刘启继位后,御史大夫晁错提出削藩策,引发了吴王刘濞等藩王的不满,他们联合起来反抗。但此举被视为叛逆,公众不会支持他们。有人建议吴王刘濞打着“清君侧,诛晁错”的旗号行动,企图获取更多支持。然而,吴王刘濞若真闯进函谷关,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景帝刘启才是削藩策的真正推动者,其背后有亲情和政治算计的...
景帝闻知消息,和晁错商量出兵事宜。晁错建议汉景帝御驾亲征,自己留守京城。曾当过吴国丞相的袁盎向景帝献策诛杀晁错,满足叛军“清君侧,诛晁错”的要求以换取他们退兵,景帝采纳了袁盎之计,封袁盎为太常,要他秘密整治行装,出使吴国。 接下来的事情刘启也没有必要和一个将死之人讨论了,他马上下令任命袁盎为太常,刘濞...
“诛晁错,清君侧”本身就是吴王刘濞的借口,他看到自己军事上的胜利,并在政治上已经取得了“东帝”的地位,哪里肯因汉景帝杀个晁错就善罢甘休。吴王刘濞拒不受诏,战事继续进行。汉景帝后悔不跌,只好让周亚夫继续抵抗七国的进攻。周亚夫暗中派军截断了叛军的粮道,还派兵劫去叛军的粮食。叛军因为缺粮,最后只好退却,周...
清君侧 而且晁错和另一大臣袁盎素来不和,袁盎之前在吴国做过相国,于是晁错想借吴王造反之事杀了袁盎。 袁盎知道后,也不敢耽误,就连夜求见汉景帝,说自己可以平叛。汉景帝这边正对晁错削藩引发的动乱没有一点预案很不满,听见袁盎可以平叛很开心,问袁盎有何高见?
清君侧,诛晁错,被腰斩的一代贤臣晁错! ‘‘清君侧,诛晁错’’主要讲述西汉时期,景帝乾元三年,为巩固大汉王朝的千秋大业,晁错上书《消藩策》,此举激起了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七个刘姓宗室诸侯王以‘‘清君侧,诛晁错‘’为名义的武装叛乱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