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关于文学本质或作用的见解。认为文学作品是作者思想感情,理想抱负等内在意象的表达和抒发。《尚书。尧典》有“诗言志”说。《诗大序》有“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的说法。起源 “言志说”最早见诸文字的文献是《尚书·尧典》,但该篇却被疑为战国中期人拟作。这样,《左传·襄公二十...
关于"言志说"的起源,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在《尚书·尧典》中,但其真实性受到质疑,认为可能是战国中期的作品。真正可能成为"言志说"最早文献的,可能是《左传·襄公二十七年》的记载,赵文子对叔向的一段对话中提到:“诗以言志,志诬其上”,这反映了当时流行的通过赋诗来表达个人心意的观点,并非现代...
古代文学理论中的言志说 言志说是古代中国文学理论中的一种重要概念。它是一个动机和宗旨概念,将“志向”融入到文学创作中去。言志认为,文献创作应当以“志向”为目的,以此为动机,以此来指导文献的内容和特点。記載歷史和时事,反映精神生活,论述忠贞、报仇、赞誉等使其有目的性、有思想和情感,让文献不再是一堆杂乱...
情感由内心激起,通过言语体现。”这一时期,恰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代,中国古代权威的文论于此确立。《汉书·艺文志》指出:“《书》中言道,‘诗言志,歌永言’,因此哀乐之情引发歌咏之声。”“言志说”确立了诗歌作为表达个人思想、抱负和志向的载体,同时强调了“理”在诗感发中的核心...
言志说名词解释言志说名词解释 嘿,咱今儿个就来说说这“言志”到底是啥玩意儿!你看哈,“言志”就像是你心里头那团火,那股劲儿,让你特别想把自己的想法、追求给喊出来!比如说,你特别想成为一个画家,那这就是你的志,你通过言语表达出来,这就是言志啦!就像你特别想吃巧克力蛋糕,你会跟别人说“哎呀,我好想好想...
即“诗言志”之“志”,包括“志”(记诵)、“事”(记事)、“情”(抒情)三重含义(《闻一多全集·甲集·歌与诗》)。 诗缘情说 从实际情况看,早期的“诗言志”,虽然并不同于后来的诗“缘情说”,但由于中国古代最发达的是抒情性较强的诗、乐、舞等艺术形式,主“言志说”者,也同时很强调情感对于...
中国古代文论的核心理念,普遍认为诗歌能够“再现”诗人的“志向”。这是一种强调理性的文学观念,正如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引用《春秋说题辞》时阐述:“诗的创作源于实际事务,未显现的构思是谋略,内心的平静是心境,深思熟虑是志向,诗的本质在于言志。”创作诗歌的过程,是从内心深处的情感和策略...
抒情说产生于魏晋时期,而言志说则出自《尚书》。 “情”是一种生下来就具有的人的本性,是人性所固有的一种未经理性修饰的存在。古人早就认识到这一点,《吕氏春秋?贵生》中说:“天生人而使人有贪有欲,欲有情,情有节。圣人修节以止欲,故不过行其情也。故耳之欲五声,目之欲五色,口之欲五味,情也。”...
诗歌的本质是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学说。儒家传统诗学中关于诗的本质的理论。沿革 言志说的提出和发展可从下列几个方面加以说明。诗言志 “诗言志”一语见于《尚书·虞书·舜典》:“帝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但《虞书》系后人伪托,作为最初语源的依据并不可靠。“诗言志”之说,屡见于先秦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