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既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当然算不上大丈夫。在孟子看来,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
明白了这一点,就容易理解为什么孟子道性善会打动滕王子了。孟子首先提出“道一而已矣”,这个道应该是就仁义而言,指仁义之道。道在儒家、孟子那里有多种含义,其中一个含义指终极理想,如“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孟子这里的道也是指终极理想,对于儒家而言,终极理想只能有一个,就是成就、实...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孟子·尽心上》【译文】仰起头来看看,自己对天无愧,低下头去想想,觉得自己不愧于别人。【感悟】人活着,就应该坦坦荡荡,明明白白,无所愧疚。6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孟子·告子上》【译文】鱼,是我喜爱的;熊掌,也是我...
《解读孟子》是2007年上海三联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图书,作者是傅佩荣。 基本信息 作者 傅佩荣 ISBN 9787542625953 页数 277 定价 22.00元 出版社 上海三联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7-7 丛书 傅佩荣国学精品集 折叠编辑本段内容介绍 《解读孟子》(傅佩荣国学精品集)中傅佩荣教授解读《孟子》,以现代白话译解,并综合与融会历代注...
[译文] 〔孟子说:〕以人民的快乐为快乐的人,人民也一定会以他的快乐为快乐;以人民的忧虑为忧虑的人,人民也一定会以他的忧虑为忧虑。乐与天下人民同乐,忧与天下人民同忧,做到了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的人,是决不会有的。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梁惠王上...
《尚书》是六艺之一,被儒家尊为经典。孟子认为,即使对于经典,也不能盲目崇信。他从“仁者无敌”的理念出发,对《武城》篇的内容提出质疑,这与他治《诗》时强调“以意逆志”的方法是一致的。当然,孟子对《武成》的点评,是否符合历史事实,则是另一个问题了。
”孟子以“贱丈夫”的故事为例,讲述了那些在市场上寻找有利地形、左右逢源以获取利益的人。这些人虽然暂时获得了利益,但却因为违背了道德原则而遭到了人们的鄙视和惩罚。孟子借此比喻,表明自己并非贪图富贵,而是坚守自己的道德原则。孟子的这一态度,体现了他对于道德和原则的坚守。他认为,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
《孟子》七篇解读《孟子》七篇解读 【原文】 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 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书》曰:‘洚水警余。’洚水者,洪水也。使禹治之。禹掘地而注之海,驱...
本期解读 本章论仁言、仁声与善政、善教。前者是说身教胜于言教,后者则强调在善政的基础上进一步重视善教。孟子重仁政,主要是为了满足百姓的基本物质生活,但在解决物质生活之后,孟子也强调对民众的教育、引导。从次序看,应先善政(仁政)后善教;从效果和结果看,善教又优于善政。本章与8.16章“以善服人者...
1、《孟子.告子下》: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解读:上天要把重责大任降临一个人的时候,一定不会让他好过,比如劳心、劳体、饥饿、空虚等等,诸事不顺,用这样的方式来激励这个人的成长,让他心性坚韧,学习不具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