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既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当然算不上大丈夫。在孟子看来,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
在10.1章,孟子以“集大成”对孔子做出高度评价,而集大成又主要是针对出仕之道而言,认为孔子在出仕问题上,不著于一偏,融会了伯夷等人之长,集合了他们的优点,是圣之时,是合乎时宜者。至于孔子为何能做到集大成,孟子似乎告诉我们,一是因为孔子虚心好学,智慧过人;二是...
1、《孟子.告子下》: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解读:上天要把重责大任降临一个人的时候,一定不会让他好过,比如劳心、劳体、饥饿、空虚等等,诸事不顺,用这样的方式来激励这个人的成长,让他心性坚韧,学习不具备...
孟子突出发自本性,是因为所欲求的、感到乐趣的往往都是“求在外者”,追求的是外在的事物,不是我们可以控制的;而发自本性则是“求在内者”,是内在善性的显现,是我们可以控制的(见13.3),故君子应以“所性”也就是发自本性为自己的职分所在。本章后半部分“君子所性”一段,反映了孟子的“践形”的思想,...
孟子说:“不,不是这样。天要传给贤人,就传给贤人;天要传给儿子,就传给儿子。从前,舜把禹推荐给天,十七年后,舜去世,三年之丧结束,禹前往阳城回避舜的儿子,天下百姓都跟随他,就像尧去世后百姓不跟随尧的儿子却跟随舜一样。禹把益推荐给天,七年后,禹去世,三年之丧结束,益前往箕山北面回避禹的儿子。朝见天子...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孟子·尽心上》【译文】仰起头来看看,自己对天无愧,低下头去想想,觉得自己不愧于别人。【感悟】人活着,就应该坦坦荡荡,明明白白,无所愧疚。6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孟子·告子上》【译文】鱼,是我喜爱的;熊掌,也是我...
”孟子以“贱丈夫”的故事为例,讲述了那些在市场上寻找有利地形、左右逢源以获取利益的人。这些人虽然暂时获得了利益,但却因为违背了道德原则而遭到了人们的鄙视和惩罚。孟子借此比喻,表明自己并非贪图富贵,而是坚守自己的道德原则。孟子的这一态度,体现了他对于道德和原则的坚守。他认为,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
孟子全文解读 1.引言 《孟子》是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之一,由孟子及其弟子所著。本文将对《孟子》全文进行解读,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思想和主题。2.内容概述 《孟子》共分为七篇,包括《尽心上》、《天命》、《离娄下》、《告子上》、《告子中》、《告子下》和《滕文公上》。以下是各篇的主要内容概述:2...
在古老的中国,智慧的光芒始终熠熠生辉,其中尤以孟子的思想为世人所敬仰。在《孟子》这部儒家经典中,梁惠王章句下·第九节所蕴含的深刻哲理,至今依然对我们有着深远的启示。孟子以他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洞察力,为我们揭示了尊重人才与专才专用的重要性。孟子在见齐宣王时,以建造大房子为喻,阐述了人才使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