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离抽象世界,走进真正的人间|西蒙娜·薇依逝世80周年 西蒙娜·薇依(下称薇依)是与萨特、波伏娃、加缪等人同时代的法国哲学家,由于西蒙娜·薇依时常被当成宗教神秘主义思想家看待,国内的读者对她的了解有限。此次由王天宇翻译、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工厂日记》,收录的主要是薇依论工人生活状况的文字。这十六篇...
与她同时代的也是同学的另一位杰出的女哲学家波伏瓦说,重要的是为人们找到生存的意义,薇依说:不,更要紧的是让所有人有饭吃。有意思的是与之相比,波伏娃的家庭条件差多了。 薇依曾师从法国哲学家阿兰,17岁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并出色地通过了大学中学哲学教师的资格考试。1931年到1934年,她先后到...
因为存在是一种极致生活,存在的意义是于自我中寻找意义而非于社会生活中,所以往往存在主义者的作品充满了荒诞的情结,在生存的痛苦和自我否定-肯定-在否定之间徘徊,如加缪的《异乡人》,如卡夫卡的《城堡》。但是,有没有一种人,他即在现实中呼风唤雨,又能在存在主义的领域中呼风唤雨呢?萨特和波伏娃也许是...
薇依曾在巴黎高师读哲学(那个年代的巴黎高师学生后来大多成为法国思想界的中流砥柱),和著名的女权主义思想家、作家、存在主义大师萨特的女友、另一个西蒙娜·波伏娃是同学。高考时薇依考第一,波伏娃名列第二。她们二人的思想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迥然相异,虽然都是法国思想界璀璨的明星,也有作为杰出女性的共同之处,但...
薇依以第一名(优于同窗波伏娃)的成绩从巴黎高师毕业,此前一个假期,她跑到诺曼底一艘渔船上劳作。1932年,她又下到一个煤矿,使用气钻的时候,剧烈的震动几乎要将她那羸弱的身体震碎。 1934年,薇依彻底放弃自己的“特权”——毕业后,她开始了哲学教师生涯,利用一个假期,她辗转于在巴黎的各种工厂劳作。...
从维克多·杜吕依中学到亨利第四中学,薇依经历了人生中最愉快的时光——她的天赋在最优质的教学环境中,实现了近乎井喷般的迸发。而在中学时,薇依结识了另一个在法国历史上足够有名的女人。这两个人几乎像硬币的正反两面一般,代表了“知性”与“女人”结合的不同方式——这另一个女人,名叫波伏娃。
有意思的是与之相比,波伏娃的家庭条件差多了。 薇依曾师从法国哲学家阿兰,17岁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并出色地通过了大学中学哲学教师的资格考试。1931年到1934年,她先后到外省的中学任教。为了对世上的苦难有切实的体验,1935年她到阿尔斯通、雷诺等工厂像真正的工人那样从事体力劳动。1940年到1943年,...
断断续续读完这本。十分精彩。如果说在我随意无功利又囫囵吞枣的阅读里有什么书能让我感到有所教益,那这本书一定属于这类。西蒙娜薇依太聪明了,字面意义上的聪明:1927年巴黎高师的哲学概论考试中,梅洛庞蒂第三,波伏娃第二,西蒙娜·薇依第一。八卦:薇依对波伏娃没有热情,回绝了波伏娃想要交朋友的想法。
她出生于一个犹太知识分子家庭,在巴黎高师(她和《第二性》的波伏娃是同学,她们恰巧也都叫“西蒙娜...
“波伏娃是索邦大学的学生,梅洛-庞蒂则就读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萨特也在此念书。那一年,波伏娃在哲学概论的公共考试中考赢了梅洛-庞蒂:他第三,她第二。不过,他俩都没考赢另一个女人:西蒙娜·薇依。考试过后,梅洛-庞蒂和波伏娃成了朋友,据她说,原因是他很想见见这个胜过他的女人。(很显然,他不那么渴望认识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