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日熟悉的西湖风景并没有消失,而是永远刻在了记忆里,对张岱来说,这种带有梦幻色彩的记忆比现实更真实,更值得留恋,由此不能理解这部书为何要用《西湖梦寻》这个名字,也不难想象在一处处西湖风景的背后蕴含着多少丰富复杂的内涵和情感,不管这份情感是欢快还是苦涩,都是值得细细体味的。因改朝换代而失去西湖的并...
简介 《西湖梦寻》是晚明著名散文家张岱的作品。张岱(1597-约1676),字宗子,后改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侨寓杭州。明亡后披发入山,...展开短评 打开App写短评 阿懒2010-01-01 16:53:19 张岱的小品写得真的好。2006年读过 2魏小河
不过从后世的反响来看,《陶庵梦忆》《西湖梦寻》更受欢迎,影响也更大,如今已双双成为文学经典。 《西湖梦寻》的篇幅并不大,全书七十二则,除第一则总写西湖之外,一共写了七十一处西湖及周边的名胜,这是张岱眼中的西湖七十一景,是属于张岱一个人的西湖。 问题在于,既然要抒发人生的万千感慨,写出那份刻骨铭心的家...
余在西湖,多在湖船作寓,夜夜见湖上之月,而今又避嚣灵隐,夜坐冷泉亭,又夜夜对山间之月,何福消受。余故谓西湖幽赏,无过东坡,亦未免遇夜入城。而深山清寂,皓月空明,枕石漱流,卧醒花影,除林和靖、李岣嵝之外,亦不见有多人矣。即慧理、宾王,亦不许其同在卧次。 袁宏道《冷泉亭小记》: 灵隐寺在北高峰下,...
《西湖梦寻》翻译 我生不逢时,离开西湖已经28年了,但西湖没有一天不在我的梦中出现,而梦中的西湖也从未有一天离开过我。以前甲午年、丁酉(我)两次来到西湖,像涌金门商家,祁家,钱家,余家的庄园,只剩下一堆瓦砾。我梦中西湖所存在的东西,现实的西湖反倒没有了。等到到断桥一看,凡是以前的柳树,桃树,亭台楼阁,...
《西湖梦寻自序》是明末文学家张岱为自己的著作《西湖梦寻》创作的一篇序文。这篇自序以西湖为基点,回忆了从过去到现在几十年的岁月流动,其中着重描述了西湖今昔的对比和“梦”的感受,叙明了《西湖梦寻》一书的制作缘由与由此而生的慨叹。全文痛感西湖今昔之变,寄寓了家国兴亡之悲慨,但却全就一“梦”字...
他原本定居杭州享受着西湖繁华,可是随着大明王朝的灭亡,他不得不得离开此地。因之,西湖的湖光山色和人物风流,就成了他怀念往昔生活的依托,进而有了《西湖梦寻》这一部哀思之作。据其自序:“余生不辰,阔别西湖二十八载,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而梦中之西湖,未尝一日别余也。……因作《梦寻》七十二则,留之后世...
西湖梦寻(卷一)玉莲亭 白乐天守杭州,政平讼简。贫民有犯法者,于西湖种树几株;富民有赎罪者,令于西湖开葑田数亩。历任多年,湖葑尽拓,树木成荫。乐天每于此地,载妓看山,寻花问柳。居民设像祀之。亭临湖岸,多种青莲,以象公之洁白。右折而北,为缆舟亭,楼船鳞集,高柳长堤。游人至此买舫入湖者,喧阗如市。
三百六十寺,幽寻遂穷年。所至得其妙,心知口难传。 至今清夜梦,耳目余芳鲜。君持使者节,风采烁云烟。 清流与碧巘,安肯为君妍。胡不屏骑从,暂借僧榻眠。 读我壁间诗,清凉洗烦煎。策杖无道路,直造意所使。 应逢古渔父,苇间自夤缘。问道若有得,买鱼弗论钱。 李奎《西湖》诗: 锦帐开桃岸,兰桡系柳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