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秋收起义,《西江月·秋收起义》是毛泽东于1927年9月秋收起义后创作的一首词。 此作采用赋的艺术表现手法,具有鲜明的纪实特色,堪称为史诗,咏颂了革命初期的工农革命武装暴动的壮举。其语言通俗,节奏紧凑,气势磅礴,刚健有力,比喻形象,富有文采。
1927年9月秋收起义后几天,当时革命正处在异常艰苦的关头。此时毛泽东豪气干云,激情满怀,写下了《西江月·秋收起义》一词。 赏析 上阕,写秋收起义的行动。分两层: 第一层:“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开宗明义,庄严自豪。以对仗的形式写出,给人以声势赫赫、威风...
一九二七年九月,毛主席在领导秋收起义以后,就从一位文人革命家,正式成为一位军事指挥家,开启了以后长达几十年的革命战争生涯。与此同时,毛主席的诗词创作风格也因《西江月·秋收起义》的问世,发生了一个重大的转折与蜕变。在这首《西江月·秋收起义》问世以前,毛主席的诗词作品里面情感表达相对含蓄,虽有壮志...
《西江月·秋收起义》在直陈其事中抒怀言志,将情志寓于记事之中,其词句朴实,但却力胜千钧。短短50 个字, 真实再现了秋收起义的历史, 深刻揭示了秋收暴动的根源,具有独特的诗史价值。毛泽东一生的诗词创作有三个高峰期,分别是井冈山斗争和中央苏区时期、长征时期、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西江月·秋收...
西江月 秋收起义一九二七年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诗词赏析词的题目告诉读者,这首词记述的是湘赣边界的秋收暴动。秋收起义是作者亲自领导的革命暴动。起义队伍高擎革命红旗,向国民...
西江月·秋收起义朝代:-作者:毛泽东原文: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注释 更多 1、西江月:词牌名,由李白《苏台怀古诗》的“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的诗句得名。2、军叫工农革命:当时国民党的军队称作“国民革...
秋收起义是毛泽东军事生涯的光辉起点,从此34岁的毛泽东开始了用枪杆子改写中国历史的漫漫征程。《西江月·秋收起义》是描绘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的纪实之作,毛泽东生前没有正式发表,它算不上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但无论是对中国革命的道路探索、对毛泽东的革命人生,还是对毛泽东的诗词创作而言,这首词都具有不可低估的转折...
秋收起义是毛泽东军事生涯的光辉起点,从此34岁的毛泽东开始了用枪杆子改写中国历史的漫漫征程。《西江月·秋收起义》是描绘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的纪实之作,毛泽东生前没有正式发表,它算不上毛泽东诗词的代表作,但无论是对中国革命的道路探索、对毛泽东的革命人生,还是对毛泽东的诗词创作而言,这首词都具有不可低估的转折...
西江月·秋收起义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注释译文 词语注释 ①西江月:词牌名,由李白《苏台怀古诗》的“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的诗句得名。秋收起义: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中国共产党八七会议决定发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