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释文:颜渊问怎样治理国家。孔子说:“实行夏朝的历法,乘坐殷朝的车子,戴周朝的礼帽,音乐就用《韶》和《舞》,舍弃郑国的乐曲,远离谄媚的人。郑国的乐曲很淫秽,谄媚的人很危险。” 注释:夏之时,夏朝的历法。 今解:高明的管理...
“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的意思是:实行夏朝的历法,乘坐殷朝的车子,戴周朝的礼帽。一、出处 这句话是孔子所说,出自《论语·卫灵公》。这句话所体现的是孔子的政治思想,他主张“克己复礼”,认为要恢复周礼、践行周道才是治理国家的好方法。因此,这句话可以理解为:要遵循夏、商、周三...
乘殷之辂:这是讲使用的交通工具,要用殷朝的辂。殷辂已难考,经典释文说:辂音路,本亦作路。辂路都是车名。殷朝的车子是木路,也叫大路,最朴素,左传桓公二年说:大路越席,昭其俭也。越席,就是蒲草编的席子,也就是邢疏说的,编结蒲草为席,置于车中,以为坐垫,有尚俭之意。服周之冕:冕是礼帽,...
乘殷之辂:这是讲使用的交通工具,要用殷朝的辂。殷朝的车子是木路,也叫大路,最朴素,也结实。就是朴素结实,量贩式的,不会有各种雕饰等浪费。 服周之冕:冕是礼帽,实际上说的是礼仪,从周,周公定礼仪,而中华文明进入新阶段。 乐则韶舞:这里的音乐指国乐,类似于国歌。《八佾-25》篇子谓《韶》:“尽美矣,又尽...
“行夏之时”是重视农时,“乘殷之辂”是主张质朴,治国要重视民生、节俭。“服周之冕,乐则韶舞”体现的是为邦之道要重视“礼乐”教化和为政者的道德修养。 【知识扩展】 《礼记·乐记》:魏文侯问于子夏曰:“吾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敢问:古乐之如彼何也?新乐之如此何也?” 子夏...
辂亦作路。天子所乘车曰路。古代帝王所乘的五种车子,即玉路、金路、象路、革路、木路,其中木路装饰最质朴(详见《周礼·春官宗伯·司巫/神仕》),殷路即木路。孔子主张乘殷之辂,是主张“礼,与其奢也,宁俭”之意。 ▲服周之冕:冕,古代汉族冠饰之一。为天子、诸侯、卿、大夫所戴的礼帽。周朝礼乐鉴于夏、商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