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背景】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公元757年(唐肃宗至德二年)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可能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自我检测】1.下列划线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行军九日(指九月九...
01诗词背景岑参,出身于一个官僚贵族家庭。家中从曾祖父起,有三代宰相,他的家族可以算是真正的大唐荣耀。本来岑参能当个官二代,可政治势力的变化最复杂也最无情,经历一番政治洗牌后,曾经的“大唐荣耀”变成了“大唐农药”。后仕途坎坷的岑参,因祖上曾经辉煌...
1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作者简介岑参(约715—770)唐代诗人,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岑参工诗,长于七言,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其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写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安禄...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是唐代著名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五绝。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 年),当时正值安史之乱爆发,长安陷落,唐玄宗被迫从长安出逃。岑参身为唐朝官员,随驾前往四川。在行军至第九日的时候,他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篇,表达了对故园长安的深切思念和对国家局势的忧虑。 二、诗歌创作背景 安...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1)诗人写作这首诗的时间和背景是什么?(2)诗歌的核心意象“故园菊“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意? 相关知识点: 试题来源: 解析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题-|||-干“特定时空“可知,此诗应当写于某一传统节日,-|||-由...
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五绝。该诗表达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深深关切。全诗语言朴实,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语言朴实,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① 强欲登高去②,无人送酒来③。 遥怜故园菊④,应傍战场开⑤。 【注释】 ①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②强:勉强。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③无人送酒:据《南史·...
第7首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①(唐·岑参)文学常识岑参(约715—770),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唐代诗人。写作背景唐天宝十四载(755)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至德二载(757)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九月唐军收复长安,诗可能是该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原文译文理解鉴赏解析:首句“登高”二字紧扣题目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