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证论原文及译文 《血证论》是清朝著名医家唐宗海所著,成书于 1884 年。 1.卷一相关原文及译文示例: 1.原文:“人之一身,不外阴阳,而阴阳二字,即是水火,水火二字,即是气血。水即化气,火即化血。何以言水即化气哉?气着于物,复还为水,是明验也。盖人身之气,生于脐下丹田气海之中。脐下者,肾与...
血证论-卷一阴阳水火气血论人之一身, 不外阴阳, 而阴阳二字, 即是水火, 水火二字, 即是气血, 水即化气, 火即化血, 何以言水即化气哉, 气着于物, 复还为水, 是明验也, 盖人身之气, 生于脐下丹田气海之中, 脐下者肾, 与膀胱水所归宿之地 血证论-卷二 2004-8-25 血证论-卷二吐血平人之...
[卷一]脉证死生论 医者。所以治人之生者也。未知死。焉知生。知死之无可救药。则凡稍有一毫之生机。自宜多方调治。以挽回之。欲辨死生。惟明脉证。高士宗以吐血多者为络血。吐血少者为经血。谓吐多者病轻。吐少者病重。而其实经散为络。络散为孙络。如干发为枝。枝又有枝。要皆统于一本也。以经...
当归(五钱)熟地(四钱)川芎(一钱)白芍(三钱)防风(三钱)白芷(三钱) 本(二钱)细辛(五分) 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无论热风寒风。风总属阳。天地之噫气。常以肃杀而为心。犯人血分。则为痛 为肿。为强硬。血行。则风在血分者。随之而行。故治风先治血也。方取四物汤。补血以为去邪之本。而加 祛风之...
《血证论》 462024-09 2 自序 532024-09 3 凡例 242024-09 4 卷一·阴阳水火气血论 432024-09 5 卷一·男女异同论 352024-09 6 卷一·脏腑病机论 462024-09 7 卷一·脉证死生论 262024-09 8 卷一·用药宜忌论 212024-09 9 卷一·本书补救论 522024-09 查看更多 猜你喜欢 5058 血证论 by:听友...
眉坞老农的万卷楼创作的健康有声书作品《血证论》涤除玄览|思接千载|古籍原文294,目前已更新286个声音,收听最新音频章节人参败毒汤。《血证论》涤除玄览|思接千载|古籍原文294
血证论 清·唐容川 卷一 阴阳水火气血论人之一身,不外阴阳,而阴阳二字,即是水火,水火二字,即 是气血,水即化气,火即化血,何以言水即化气哉,气着于物,复还为水,是明验也, 盖人身之气,生于脐下丹田气海之中,脐下者肾,与膀胱水所归宿之地也,此水不 自化为气,又赖鼻间吸入天阳,从肺管引心火,下...
《血证论·瘀血》是唐容川所著的医学书籍,主要论述了瘀血证的成因、诊断、治疗和预后等内容。下面是对该篇原文的译文:“瘀血这个病证,往往被医家忽略,然而在临床上有十分重要。无论内伤外感,瘀血往往是必经的一个阶段。虽然瘀血形成之后,有时症状不明显,或者被其他症状所掩盖,但是一旦形成,就会...
此论不确.盖血初离经.清血也.鲜血也.然既是离经之血.虽清血鲜血.亦是瘀血.离经既久.则其血变作紫血.譬如皮肤被杖.血初被伤.其色红肿.可知血初离经.仍是鲜血.被杖数日.色变青黑.可知离经既久.其血变作紫黑也.此血在经络之中.虽已紫黑.仍是清血.非血块也.是以能随气营运.走入肠胃.吐下而出.设...
1.血的生成与生理功能 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明确提出,血的生成源于水谷精微,经过脾胃的运化、心肺的输布,最终化为血液。血液具有营养全身、滋润肌肤、维持生理功能等作用。 2.血证的病因病机 唐容川认为,血证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等。这些病因导致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