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书论原文及译文 《蔡邕书论》原文: 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藏锋,点画出入之迹...
因此《九势》又指出:“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蔡邕由此而将作书的九种笔法归结为“九势”。循此“九势”,作书“即造妙境耳蔡邕三篇文章讲“形”、讲“散”、讲“势”,三者都是书法艺术的重要美学范畴,故为后世书法家所遵循。 ...
蔡邕的书论,主要有《笔论》和《九势》两篇。《笔论》主要论述书法家在书法创作时所应该具备的精神状态。论中如“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几句,就是说的书家精神状态如何,对于书法作品创作的成败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迫于事势,影响情绪,那末即使工具...
理解之前,需要先了解一下蔡邕的时代背景和他个人的一些特点。 东汉末年,蔡邕被迫效命于董卓,任左中郎将,是蔡文姬的老爹,以音乐书法等才艺流芳于世,史称蔡中郎。 他的书法冠绝当世,留下了著名的《熹平石经》隶书传世,为文化教育也做出了贡献。 蔡邕还是个有点闷骚的文艺男,曾经在《曹娥碑》上书写了:“黄绢...
古代书论精选 | 03蔡邕《九势》之笔势 古代书论精选 03 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使势背。 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 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 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 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
后世书论上“有势则有力”、“万毫齐力”、“无垂不缩,无往不复”等技法理论都是在蔡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蔡邕在理论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书法艺术抒情性的本质特征,表达了书法艺术创作的规律和心理情态。他说:“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夫书,先默坐 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
蔡邕《书论》篆势 字画之始,因于鸟迹,仓颉循圣,作则制文。体有六篆,要妙入神。或象龟文,或比龙鳞,纡体效尾,长翅短身。颓若黍稷之垂颖,蕴若虫蛇之棼緼。扬波振激,鹰跱觯鸟震,延颈协翼,势似凌云。或轻举内投,微本浓末,若绝若连,似露缘丝,凝垂下端。从者如悬,衡者如编,杳杪...
_九势书论观 价值_ 1\、 论富于原理性、概括性,更具有可行性,同时“言势不言法”,强调书法“循法而不守株”; 2、 “立”、“势”、“妙”等书法美学范畴的提出,既是汉代书艺追求阳刚之美的总结,又是中国书法美学探讨的重点; 3、 “夫书肇于自然”说,与《书艺》“发于心源”说相对应,提出了书法中...
书论蔡邕《笔论》原文译文 书论蔡邕《笔论》原文译文 CALLIGRAPHY THEORY 书/法/理/论 我国的书法艺术,起源极早,自秦、汉以后,逐渐成为一门专业。嗣后研究书法的文章也渐有问世,或总结书写经验,或著录书家名作,或探讨用笔技巧,或考证碑帖迁流,后世成为“书学”。整理、研究这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无疑是...
古代书论精选 01 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豪(通毫)不能佳也。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彩,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蔡邕《笔论》 释义: 中山兔毫:中山,战国时一小国名,其兔毫为当时制笔最佳原料,此处意为好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