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宋代朝廷指定复色夹缬为宫室和军队专用,于是民间被迫趋向使用单色蓝夹缬,复色夹缬在民间的流通受到禁令限制,反倒促进了单色蓝夹缬的发展和普及。 宋代单色蓝夹缬 到了明朝,民间对蓝夹缬织物需求增多,温州蓝夹缬织布工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越来越多的家庭...
2006年,被省人民政府列为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并被文化部指名参加在北京举办首届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2011年5月“温州蓝夹缬技艺”项目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一、夹缬的名称与渊源 夹缬,是我国古代在织物上印花染色的技艺,主...
是世界上仅存的蓝夹缬之一,是夹缬的活化石,且该项目2011年6月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夹缬博物馆: 在温州瑞安市蓝夹缬博物馆体验到了蓝夹缬工艺的制作过程,由国家非遗传承人王河生先生给我们一行人介绍了相关的制作工艺,在二楼蓝夹缬博物馆还能看到有关夹缬的历史脉络以及相关文创。0 0 发表评论 ...
蓝夹缬是以靛青为染料,用两片纹样对称的木板夹住丝或棉料染制出各种图案的织品,中国民间大多用蓝夹缬制作被套,是婚嫁的必备之物。蓝夹缬从制靛到制作雕版到印染,程序繁琐,工艺精湛,是中国民间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几百年的手工艺传承,是雕版印染的活化石。 蓝夹缬技艺在我国已有千年历史。“夹缬”...
一块白布夹入花版中,在装满靛青染缸里几经浸泡、氧化,出缸后白布上印有花鸟虫兽等吉祥纹样,成品被称为蓝夹缬,而这种技艺被称为蓝夹缬技艺。 “夹缬”,1982年版《辞源》释:“唐代印花染色的方法,用二木板雕刻同样的花纹,以绢布对折,夹入二版,然后在雕空处染色,成为对称花纹,其印花所成的锦、绢等丝织物叫夹...
夹缬这一传统工艺,起源于秦汉时期,至唐宋时达到鼎盛。唐明皇更曾将其作为珍贵的国礼,赠予各国遣唐使,以示友好。这些珍贵的夹缬实物残片,如今被英国大英博物馆、日本正仓院等世界顶级博物馆珍藏,视为国宝级的文化遗产。蓝夹缬,这一曾广泛用于浙南民间婚嫁的必备用品,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它...
1. 蓝夹缬的艺术内涵 蓝夹缬,这一源自中国雕版印染、印刷的古老工艺,曾是浙南民间婚嫁的重要元素。它以蓝靛为染料,源自中药板蓝根的植株,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其纹样主要取材于晚清至民国时期流传的昆剧、乱弹、京剧等戏曲情节,辅以花鸟虫兽等象征吉祥的图案,成为传统染织品中独树一帜的戏曲人物纹样代表。温州...
蓝夹缬的制作工艺 蓝夹缬,这一源自我国雕版印染与印刷技艺的古老艺术,在温州及浙南地区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其制作涉及多个环节,每个步骤都体现传统技艺的精致与艺术性。花版制作与印染工艺 蓝夹缬的制作流程体现了其工艺的复杂性与艺术性,主要包括花版雕刻、靛青染料的制备,以及夹缬印染三个关键环节。制作蓝夹缬...
作为蓝夹缬技艺第四代传承人,陈松尧的蓝夹缬染坊终于在2007年重新开炉。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得了“蓝夹缬技艺”项目保护单位资格。蓝夹缬不仅是浙南地区民间手工技艺的瑰宝,更是展现浙南一方美丽风土人情的重要载体。